美学赋能|我校服务乡村振兴项目入选教育部“第六届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

2024-04-23 17:22:08

近日,由教育部组织开展的“第六届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评选活动中,我校《美学赋能乡村振兴 助力美丽中国建设》入选。

教育部本次推选活动,是为进一步做好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总结交流推广高校帮扶工作典型模式、成功案例、创新做法的一项重要举措,目的是挖掘高校特色经验做法,形成更多的高校助力乡村振兴样板。本次共推出29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61所高校的典型项目,浙江省两所高校入选。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中国美术学院充分发挥自身在文化艺术、文创产业、艺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主动对接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开展 “千万工程”和美丽乡村艺术实践,坚持艺术服务乡村振兴,彰显美院担当,在祖国的乡村大地上展示艺术魅力、传播美育精神、服务乡村发展、助力共富建设。

我们始终以特色学科服务“国之大者”,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学赋能,助力美丽中国建设。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完成美丽乡村项目3000余个,在浙江省内完成1000多个美丽乡村建设项目。

01

构建机制平台,服务“千万工程”,

全面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学校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积极谋划,全方位打造服务“千万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机制和服务平台。

提出“以乡土为学院”的艺术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起遍布28个省区城乡的全国性乡土学院网络。“以乡土为学院——创新艺术人才培养”项目荣获教育部教学成果一等奖。成立美丽中国研究院,开展“艺术乡建”理论研究,建立案例库,举办“美丽中国100案”巡展,共享理论研究成果和艺术乡建路径。持续20年打造学生实践品牌“千村千生”,在浙江20余个乡村建立“千村千生”基层服务基地,子品牌“乡村艺课”覆盖全国800余个乡村学校,线下线上教学惠及100多万人,获评全国“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构建服务机制及平台

02

紧扣“两山”理论,重塑人居环境,

打造宜居优良的美丽生态

学校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从乡村生态保护利用的角度出发,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打造生态优良、村庄宜居的新时代乡村风貌。

推进环境生态整治,围绕安吉余村整体环境形态进行规划与设计,被《人民日报》称为“生态治理的中国奇迹”;在富阳文村对人居环境进行溯根性的有机更新保护改造,使其成为远近闻名的休闲地。以在地性主题推进社会综治改造。围绕“古韵楼塔,清水小镇”主题,在萧山区楼塔实现小镇有机更新;通过以龙坞茶镇为主题的综治改造,使上城埭村成为休闲品茶胜地;通过“拆墙透绿”行动,紧抓龙游浦山村畲乡风情这一最大亮点和特色进行系统更新营造,打造民族特色的花园乡村模式。

民族特色花园乡村龙游浦山村设计改造

03

激发文创力量,助力产业发展,

打造农文旅融合的美丽经济

学校发挥专业优势,为农产品包装、农旅文创纪念品等设计赋能;利用艺术家资源,鼓励师生在乡村创新创业;参与乡村产业品牌体系的规划和设计咨询工作。

围绕“绿色+农文旅”发展方向,打造田园休闲游的乡村振兴样板。引导横一村农户将自家房屋改造为民宿、咖啡馆等业态,村集体收入从20万增加到150万,带动周边老百姓创收1000万。在兰溪洋港村,打造骑行驿站、未来农业体验中心等特色项目,村集体收益从27万元增长至105万元。通过文创设计引领,以当地特色文创产品设计研发等形式助力乡村振兴。在遂昌、宁波棠云村等地,用当地文化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开发文创产品,实现农民增收。助推民间绘画与农民画产业发展,在丽水古堰画乡、衢州余东村等农民画村,设置教学实践基地、写生创作基地和培训绘画工作者,持续提升当地农民画的创作水平,实现村民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双提升。

兰溪多彩洋港未来乡村规划设计

04

坚持文化引领,提升精神风貌,

打造乡风文明的美好生活

学校集结艺术人才,在传承弘扬乡村传统文化的同时活化运用,进而提升乡村精神风貌,改善村民精神生活,用美育的理想复兴乡村文化。

再造礼堂文化,以恢复社会基层“礼性”的重建为己任,完成标识系统设计,打造上百个文化礼堂,挖掘嘉善的“善”文化、打造仙居皤滩的“孝”文化等文化基因,激发村民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主导浙江“新时代美丽乡村”整体视觉形象系统设计,强化乡村文化品质,形成美丽乡村的“浙江标准”。积极推进乡村文化空间建设,打造乡村书屋、美术馆、图书馆、村史馆、校舍等文化空间,使得乡村文化持续保持传承和更新。主持改造的浙江省淳安县富文乡中心小学项目被《人民日报》誉为“最美乡村小学”。

富文乡中心小学设计改造

05

参与乡村治理,提升治理效能,

打造共建共享的和美乡村

学校积极探索艺术参与乡村治理新路径,聚焦艺术引领,全力打造乡村治理新“高”地,整合多方资源,创新数字治理,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水平。

创新人才治理新模式,从“乡村设计顾问”迭代到“艺术村长”,从单一艺术参与到艺术家驻村、领办特色艺术乡建任务书,与西湖区在转塘6乡村共建“艺术村长”机制。创新乡村治理新机制,在萧山区南阳打造“潮都睦邻共享吧”之称的共享农具室,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有温暖的综合治理经验。在萧山佛山村研究试点“工分宝”激励体系,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加快数字治理,通过打造梅林村美好生活中心,将乡村数字化治理与村民生产、生活紧密结合,利用数智技术改善乡村生活,提升乡村品质。

“艺术村长计划”长埭村未来乡村规划设计

西湖区、中国美术学院共建“艺术村长”机制

06

共享建设成果,校地双向赋能,

打造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

学校围绕“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目标,组织学生深入参与“千万工程”,鼓励学生将学到的东西,落实到行动上,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打造实践育人的艺术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坚持思想引领,注重知行合一。学校通过下乡“采风”,把课堂放到乡村,引导学生扎根乡土最深处、奔赴社会最前线,直接参与“千万工程”、“文化礼堂”、“微改造、精提升”等具体实践。依托“乡土学院”这一美育大网络,打造“美美讲堂”“乡村艺课”等品牌美育项目,引导青年扎根乡野,在乡村建设实践中增长知识才干。在衢州开化、宁德屏南、杭州长埭、画外桐坞等地均有美院学子投身美丽乡村建设事业。如毕业后就扎根屏南县前汾溪村创办乡野艺校的2002届毕业生毛华磊,2023年获“宁德青年五四奖章”;放弃北京优厚生活,回到湖南农村大元村创办大元社留守儿童艺术文化交流中心的2014届毕业生周燕,2022年被评为首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

学校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中国美术学院要抓住难得机遇,提供优良服务,特别要在提升浙江人文,服务浙江制造,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未来,我们将持续深入参与“千万工程”,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道路奋勇前进,践行“八八战略”,擦亮“千万工程”金名片,努力为全国推进乡村振兴和浙江省以“两个先行”打造重要窗口建设中贡献更多的国美力量。


责任编辑:组织部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我们始终以特色学科服务“国之大者”,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学赋能,助力美丽中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