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营教工党支部指导研究生实践 沿洱海生态廊道践行“两山“理念

2022-09-06 17:15:42

为打造农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保护治理协同发展的“国家示范样板”,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多家高校、科研院所、涉农企业沿洱海生态廊道建设了古生村科技小院、烟草科技小院,部署了乡村振兴、面源污染、绿色种植、点线面、宏观战略和智能肥料等6个科研平台。7月21日至24日,植物营养系样板支部与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云南分团共同开展活动,多名教师党员指导实践团成员沿着洱海生态廊道深入学习践行“两山”理念。

7月21日,实践团来到由张福锁院士牵头创办的古生村科技小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上写着“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熟悉的校训在古生村科技小院有了更丰富的含义,“英才”不仅包括奋战在这里的青年教师和科技小院专项研究生,还包括当地农业人才即“新农人”的培养。在这里,知识创新、技术研发和生产实际紧密结合,乡村振兴插上了科技的翅膀。教师党员张朝春教授讲到,“来到古生村的年轻教师都是学校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深知参与洱海工作是在用实际行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意义重大。然而之前大家更多地从事基础研究,来到这里,不仅远离家人,还需要冲在农业生产前线,会发现很多书本上没有讲过的问题,之前的研究工作与现在的生产实践之间还有很长的距离要走、有很多东西要重新认识和学习,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朴实的话语让队员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农大师生要把洱海保护好的决心与坚持,了解到了百余名科研人员为助力洱海生态保护、推动农业绿色转型背后的辛勤付出。

图片1.jpg图片2.jpg

7月22日,实践团队来到了面源污染平台办公区,教师党员许稳副教授介绍了目前团队针对洱海面源治理的整体方案与水质监测工作,同时安排实践团队参与后期的采样实践工作。

7月24日,实践团队跟随面源污染平台的负责学生张容乾共同参与水质采样的工作。为实现海西古生村片区污染源精准解析,平台共设立21条线路形成“五纵六横”监测系统。路上,张容乾为大家介绍了洱海海滨的草坪生态系统,并着重讲解了车轮草和节节草等特定品种为洱海生态治理提供有效植被保障的原理。实践团队选取了两个采样点,使用水质监测仪进行现场水质监测和水样采集。同学们发现在不同的入海口,水的混浊程度和水质数据存在显著差异,而对这种差异性的深入剖析,也正是面源污染平台师生目前在做的工作。平台负责同学、实践小队成员周亚岚表示水质采样工作任务繁琐,工作也较为危险,每一次降雨过程,都需要及时进行取水采样,但大家为了完成好洱海治理的目标,都卯足劲努力干,认真对待每一次采样。

图片3.jpg图片4.jpg

小队水质采样图片           水稻试验地田前实践

图片5.jpg

水稻试验地田前合影

7月23日,沿着古生村的生态廊道,实践小队走访了绿色种植平台基地、肥料平台基地以及烟草科技小院。植物营养系党支部副书记副教授丛汶峰副教授为小队介绍了自今年4月起驻扎在古生村开展绿色种植平台相关工作及平台运行状况。通过实施绿色增产增效、绿色优质增值、绿色循环高值的“三步走”科技创新实施路径,平台构建绿色高值种植体系以解决目前种植业普遍面临“绿色不高值、高值不绿色”的绿色与高值双目标协同难题。教师党员黄成东副教授就耕地保护中高肥力土壤环境风险大,长期施用有机肥成“不定时炸弹”等关键问题与小队展开研讨。最后,小队走访烟草科技小院,植物营养系退休党员、关工委成员李春俭教授为小队成员介绍了烟草种植和管理技术,阐述了构建烟粮轮作、烟经轮作等“烟草+”种植模式对发展绿色高值农业的重要作用。

听完老师们的介绍后,参与师生还就数字技术与科技小院研究融合发展展开讨论,一致认为应当让科技小院搭乘“智慧快车”,实现农业生产加工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图片6.jpg图片7.jpg

与老师们开展座谈图片       烟草科技小院门前合影


责任编辑:中国农大资源与环境学院植物营养教工党支部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植营教工党支部与中农研究生社会实践云南分团共同开展活动,多名教师党员指导实践团成员沿着洱海生态廊道深入学习”两山”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