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
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留下了
“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殷切嘱托
点赞了“记得住乡愁”的白族小院
为守住守好这一湖清波和一方乡愁
大理州各级党委政府和
当地群众齐心协力
付出无数心血和努力
全国科技人才也相继赶来
打造高原湖泊农业绿色发展的“大理模式”
为云南乃至全国提供
农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的“国家样板”
2022年年底,洱海科技大会战拉开帷幕,由大理州人民政府、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联合打造的古生村科技小院应运而生,是首个探索流域农业绿色转型模式的科技小院。
这一年,“六纵七横”精准监测网、绿色智能肥、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控水高效利用……古生村科技小院硕果累累。
这一年,把爱和心血留在苍洱大地的江荣风教授病逝,师生们从迷茫到坚毅前行,村民们从质疑到认可……古生村科技小院的故事正在讲述……
今年,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可谓是人才济济,空前热闹。17位中国工程院院士齐聚为洱海保护治理及流域转型发展“把脉开方”,全国20所农林高校资源环境类学校专家学者在此畅谈,第一届面源污染治理与管控高峰论坛召开,院士、教授、博士、硕士长驻于此……这个洱海边的白族古村成为“人才高地”,再一次吸引着全国的目光!
“新老村民”碰头,古生村焕发“新生机”
年初,白族小院里来了一群要长住的科技人才租客,他们满腔热忱,要改变这里!
2015年以来,古生村备受瞩目,来此短暂停留的人很多,说要改变这里的人也很多,这么大一群人在村里租院子住下还是头一次。
初到古生村时,有的村民扒在窗户上看这群远道而来的客人,也有村民很直接地询问他们为何而来。“搞农业的话,大家的土地已经流转给企业,种地的村民也没有几个,就很好奇他们到底是来做什么的?”古生村的村民们像杨金鱼一样心存疑惑。
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的70多名长驻师生在一次次的深入交流和实际行动中解答着村民的困惑。“零距离、零门槛、零费用、零时差”四零服务模式是科技小院的灵魂,师生们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起解决他们的问题。
在一天天的“零接触”中,村民们开始相信“新村民”的到来能让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聊起和村民之间的关系变化,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申其坤开心地告诉记者:“刚开始总感觉和村民之间有堵墙,现在这里至少有二十个村民跟我处得很好,他们会邀请我去家里吃饭,家里要买车或是有其他事还会找我给些建议,慢慢走进村民心里了。”
“立地顶天”,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去年底在洱海流域深入调研之后,科技小院模式的创始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回到学校多次动员师生到大理参与洱海科技大会战。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金可默在第三次宣讲之后终于动心,做出了这个原本与她的职业规划背道而驰的决定:去洱海!
从开始的迷茫到现在眼里泛着光,金可默很肯定地说:“这个选择,我做对了!”
金可默告诉记者,在学校,导师们主要带着学生做实验、看文献、分析数据、写论文,在一个较封闭的状态里攀登着科研高峰,是一个自我成就的过程。在洱海边,他们走进田间地头,走近村民,看到在实验室发现不了的问题,帮助一筹莫展的村民,成就别人,也在成就着自己。
古生村科技小院的墙壁上赫然写着中国农业大学的校训:“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在洱海边近一年的时间,这句话在导师们心里又多了几分深意。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丛汶峰的电脑前,摆放着他和田间做工妇女们的合影,他还给照片中的每个人打印了一张作为留念。在他眼里,这些与他母亲年龄相仿的阿姨们每天勤勤恳恳工作,拿着产业链端微薄的收入,纯朴的白族民风让她们能够笑谈人生,想为他们做些什么、留下些什么。
丛汶峰说:“以前我对‘英才’的理解更多的是学生的培养,多是做科研创新,后来发现你不到地里就无法进行理论和实践的融合。正如张福锁院士经常说的‘立地顶天求融合’,一个是要把我们的科学研究落地,另一个就是要培养学生,也要培养当地的人才。当我们离开之后,还有人能够延续我们正在做的事。”
厚植“三农”情怀,延续“绿色之光”
“如果江荣风教授还在,在这给你介绍情况接受采访的人就是他。”采访过程中,金可默说到。2022年11月19日,古生村科技小院的“掌舵人”,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曲周实验站站长江荣风教授因病去世。
张福锁(左)江荣风(右)
在师生们眼中,江荣风教授比小院的任何人都更爱大理、更爱洱海,骨子里的“三农”情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人。“来到这里,就是在生活中工作,在工作中生活”,这是江荣风教授经常说的话,也是他在洱海边的真实状态。
金可默追忆着曾经的点点滴滴,“来到这里,59岁的他就像个孩子,有用不完的精力。每天早上到洱海入水口、沟渠拍照查看水质,跑农田比我们都跑得勤,家里有事回北京一趟也总是想着赶快把事情解决后回来,还让他的夫人返聘结束后就来洱海边养老。小到院子里的一草一木他都会照看到,对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都很上心……”
曾经,小院里有什么事,大家都会说“问问江老师”。如今,这个为小院每一个人补位托底的“靠山”离开了,师生们被迫快速成长,相互补位。古生村科技小院的工作依然正常有序推进,一切如常,但又不一样了。
申其坤是江荣风导师的研究生,深受其影响,他说:“虽然大家没说,但心里都憋着一股劲,要把江老师想要做成的事好好做下去,延续他的精神和理想。我更坚定要读博士,并且要读针对污染这一块的博士,好好进修,为国家的环保事业做出自己的努力。”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