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党支部主办胡华大讲堂第27讲:夏继果谈中国近代史若干重大问题

2021-01-18 20:54:58

中国人民大学胡华大讲堂第27讲在人文楼十层高精尖中心会议室举行。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全球史研究中心夏继果教授应邀担任主讲嘉宾,作了题为《全球史研究:互动、比较、建构》的演讲。耿化敏副教授主持讲座,中共党史专业师生聆听了讲座。本次活动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党支部主办。

夏继果,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全球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伊丽莎白一世时期英国外交政策研究》以及与Jerry Bentley共同主编的《全球史读本》:主要译著有《12世纪文艺复兴》、《现代世界的起源》。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光明日报》等中外学术报刊发表论文多篇。曾先后从事英国史、外交史、中世纪欧洲教育史、全球史的研究。目前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地中海史、中世纪西班牙史、历史上的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教文明。

夏继果教授首先介绍了全球史研究的缘起:如何把全球史从“教学领域”变成“研究领域”的问题国内的全球史研究不仅是把全球史写入教材、开设课程,更要投入全球史研究,形成中国学者的独特建树。

其次,讲座重点介绍全球史研究中的三种方法:互动、比较和建构。互动是全球史研究的首要方法,关注不同单位(unit)间的互动(interaction),具有共时性视角、重视外部因果关系和更多用第二手资料等特征。以韦伯的比较研究为起点,将互动研究和比较研究结合起来,是全球史进入21世纪的重要命题。互动研究、比较研究以及两者相结合的互动-比较研究都不应该成为全球史研究的终点,它们应当有一个更高层次的指向,即对人类历史的发展有所“建构”。而这种建构中又主要包括“一体化”进程的建构、因果关系和运行机制的建构、具有普遍意义的概述的建构等。

讲座还涉及全球史与党史国史的关联性。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是全球化进程的产物,离不开全球史的视野,其研究者理应具备全球性思维、全球性语境。讲座结合史学界王奇生、黄道炫、欧阳军喜等人的研究,强调了党史国史研究与全球史研究的共同之处、共联环节,倡议通过扩大研究单位、发掘多样化史料、纳入全球语境等方面修习党史国史。

夏继果向与会师生分享了全球史的研究体会,认为“全球史”的“全球”可理解为一个借喻(metonymy,转喻),全球史研究不一定large scale,其规模是可大可小的。全球史研究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巨大可能性,目前仍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多样化探索仍将是未来全球史研究的趋势。

在互动讨论环节,夏继果回答了与会师生的问题。关于世界史和区域史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外部和内部都是相对的,不应当将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割裂开来,不应当将外部史和内部史对立起来,应当将世界史和区域史结合起来研究,并以中国和西欧的封建制度研究一例来说明此问题。对于全球史的兴起过程这,认为史学研究从地方走向全球,再发展到在全球史观的指导下进行地方史研究。关于史学发展的趋势问题,夏继果老师分析指出,史学研究要想实现更长远的发展、史学研究要深入下去,就必然会促进史学向跨学科方向发展。

本次讲座是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党支部书记工作室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提升党史国史研究视野,促进教学科研和党建工作相结合的年度系列学术活动之一。

胡华大讲堂是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主办的以著名党史学家胡华教授命名的中国人民大学品牌讲座。自2014年创办,至今已经举办27期。胡华教授是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学科的奠基人之一,蜚声中外的党史学家,高校党史学界的一面旗帜。胡华大讲堂是面向全校和社会公众开放的公益讲座,宗旨在于缅怀前辈学者的治学风范和学术业绩,汇聚党史学界和理论界的一流专家学者,反映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理论研究的前沿动态,为跨学科的中共研究提供制度平台,发挥中共党史党建学科“求真求实、以史为鉴、资政育人、服务大众”的社会功能。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全球史研究中心教授。夏继果教授首先介绍了全球史研究的缘起。互动是全球史研究的首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