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的回信精神,全面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建设方案,地球科学学院融合时代特征、专业特点、社会特需,深耕实践育人体系,打造圆梦、初心、溯源、丰碑四大IP,构建“大地之光”实践育人品牌,着力培养有高度、有广度、有温度的时代新人,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迁移、可持续的育人实践之路。
一、工作方法及效果
(一)融合时代特征,培育有高度的时代新人
一是聚焦“打赢脱贫攻坚战”战略目标,构建“大地之光·圆梦”IP,致力于培养与时代“同频共振”的青年学子。学院精心组织,搭建平台,选派优秀大学生赴四川大凉山、宁夏银川等贫困山区开展支教扶贫行动。通过完善设计专项支教课程,将支教与心理帮扶相结合,实现扶贫与扶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双向提升。仅2020年,学院就组织9支脱贫攻坚类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到16省32县进行走访调研。学院多支社会实践团队入选共青团中央“深度贫困地区青春行”专项行动。
二是围绕“守护绿水青山”根本任务,构建“大地之光·溯源”IP,以生态环境建设为抓手培养学生志愿精神。学院注重实现育人、育心、育环境协同发展,积极拓展校外资源,与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等政府机关展开紧密合作。学院连续8年开展的“乐水行”志愿活动在第十四届首都高校环境文化季中获得“最佳环保奖”,青年志愿者协会连续三年获得“中国水卫士”称号,北京电视台对相关活动进行了专题深度报道。近年来学院涌现出生态环境部百名最美环保志愿者、北京市环保明星等一批首都校园环保先锋人物。
(二)融合专业特点,培养有广度的时代新人
一是结合专业特点,在学习与实践中增强知识积累的广度。学院依托北京京西地质认识实习、兴城野外综合地质实习、新疆克拉玛依生产实践、大港油田油矿地质实习等四大核心平台,发挥高校、企业、社会三方联动优势,落实“从严治党、精准扶贫、传播文化、服务国家”四项举措。在实习实践中宣传国家政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练,全面打造带有地学文化特色的时代新人。
二是紧紧围绕专业特色,挖掘专业的时代价值和精神内涵,拓展地学知识传播的广度。学院以“李四光中队讲师团”为载体,以地学知识科普活动为主题,为周边中小学学生讲述地球的历史变迁、地质人的奋斗历程、环境人的历史责任。累计前往中小学近20所,受益人数达近万人。讲师团先后参与秦皇岛柳江地质博览园、“丝绸之路经济带”博览会、“新疆全运会”等32项大型赛事、展览,累计担任义务讲解员志愿时长达3000小时以上。
(三)融合社会特需,培养有温度的时代新人
一是打破时空限制,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融合线上线下,凝聚青年温度。学院成立“双抗”社会服务队,组织50余名青年学生站在在抗疫、抗洪一线,涌现一批如黄承伟、费才胜等多名优秀代表。积极关注疫情期间贫困地区教育质量问题,开展为期62天的线上支教,开设20多门课程,教授时长686小时,服务1775人次,“云端筑梦”支教团荣获2020年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优秀团队等荣誉。
二是把握宣传的时、效、度,发挥融媒体宣传导向作用,传播青年温度。学院邀请身边、一线以及后勤保障的抗疫抗洪英雄,开展事迹精神宣讲会,依托地心引力CUP官方公众号发布《宅家生活》、《抗疫指南》等抗疫抗洪原创栏目十余期,营造有温度的教育环境。活动受学习强国、中国日报、V思想等媒体平台广泛报道,影响数万人。
二、创新点及启示
1、优化实践育人架构,构建以人为本多元立体责任制的运行系统。做好顶层设计,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价值结构生态体系,注重从组织领导、监督管理、运行保障等方面完善育人系统内外的交流机制、动力机制、反馈机制和评价机制,建立因人、因地、因时、因事制宜的实践育人运行机制,优化实现了社会影响力提升。
2、补齐实践育人短板,构建多学科视角和多元化内容的活动体系。注重多维度、多学科交叉融合,从不同学科的视角探究实践育人内涵,实现实践形式、内容上的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从简单的参观学习等传统实践方式到精准扶贫、环境保护等多样性的内涵变革,有效提升实践育人工作成效。
3、突破实践育人瓶颈,构建体验激发主体内在积极性的动力机制。调动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实践育人合力,突破实践育人“最后一公里”的瓶颈。重视理论内容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将参与者的感性认知转变为理性思考,激发当代青年人思维活跃、精力充沛、敢想敢干的内在潜质,实现教育客体向教育主体的根本性转变。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