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成果系列(一):聂利君老师谈专业课程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2021-01-19 15:32:07

本文由国际金融系教工党支部聂利君老师撰写,收录于《新时代金融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创新》书中。

《国际贸易实务与结算》课程是我院2016年开设的一门限选课程,这门课程是由于专业教学计划调整,将原来的《国际贸易实务》与《国际结算》两门课程合并而形成的一门新课程。这门课程采用双语与实验教学,课时紧、教学任务重,因此在该门课程中加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我曾经犹豫过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可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由于这门课程紧贴国际形势的特征以及实务性强的特征,其实不用刻意设计,它也时刻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我讲案例的时候会发现它与中美贸易这个大的热点相关;我讲实务操作时发现它与国际公约与遵守各项法规相关;我讲业务风险时发现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操守紧密相关。因此,这就让我开始思考,怎样系统化的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进行专业课的思想政治教育。经过摸索,我发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教学团队的核心工作是开展教学模式的创新活动,以期通过教学模式创新来锤炼团队,同时通过团队成长来推进教学模式改革,达成模式改革与团队建设的良性互动状态。具体在实践中我们着力从以下五方面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一、对授课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国际贸易实务与结算》是面向金融学院大学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开设的专业限选课,选课的学生是金融学院金融学专业1、2、3班的学生以及双培国际金融、双培互联网金融方向的学生。这个年级的同学已经系统地学完了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对经济、金融基础知识已经打下了牢固的基础,进入全面系统学习专业课程的阶段,这一阶段对他的专业视野、职业视野、更成熟的世界观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在这之前,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理论,较为系统地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对中国历史进程有较为全面的了解,懂得了基本的法律知识。但毫无疑问,这些课程理论性比较强,我们在专业课阶段就可以结合这些课程的教学主题与专业课涉及的实践问题进行结合,有针对性地教学。

二、凝练好教学主题

“教学主题”是学生“成长主题”和教材“理论主题”的结合,所选取教学主题既应是学生关切的现实问题,同时又是教材中紧扣教学宗旨和目标的重大理论问题。形成于成长主题与教材主题契合点上的教学主题,能够有效实现学生需求与课程教学目标的对接,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大家对“思想政治教育空洞无物”的错误认知。

“成长主题”来源于对学生的深入调查和研究。只有深入调查研究学生,掌握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及其思想品德发展规律,了解大学生成长中的思想困惑和价值需求,才能切实把握大学生关注和困惑的主要现实问题。我通过和学生的沟通交流以及发放电子问卷的方式,对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面临的思想困惑和成长需求,进行了较全面深入的研究,提炼出了我校大三学生所关注的一些问题。

“教材主题”来源于对教材的深度研究和再组织。提炼教材主题关键点在于对教材背后的基础理论和重大理论问题的深入研究和科学把握。因此,教材主题的提炼必须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深度研究和深入挖掘,把握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问题,建立起教材内容体系的知识导图,从而找到教材内容体系中蕴含的理论主题。为此,我们通过课题组的集体攻关,充分辩论,形成了覆盖课程的教材主题。

三、以问题为导向

专业思想政治课教育要融知识性、政治性、生活性于一体。知识性是指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借助于系统、专业的学科知识体系的支撑;政治性是指课程担负着意识形态教育和价值引导的使命;生活性是指课程必须与关注、服务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生活需求相统一。这三重性质与特征,生活性是根基,知识性是依托,政治性是导向,三者有机统一,缺一不可。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实现知识逻辑、意识形态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统一,是促进高校专业思想政治课教育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达成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关键所在。

为此,我们确定以问题引导教学作为主题教学模式探索的努力方向和突破点。问题导向的课堂教学设计遵循三个原则:第一,问题是教学的起点。一般而言,教材内容体系多以观点和结论的陈述为呈现形式,其优点在于逻辑清晰,观点鲜明,内容系统全面。教材呈现一般要遵照知识体系的逻辑展开。但教学逻辑与教材呈现的逻辑不同,教学必须面向学生,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展开,而所有主动的认知都是从疑问开始的。因此,教学不能以教材的观点和结论为起点,而必须以最终可以导向教材观点和结论的问题作为起点。第二,问题选择具有指向性。以问题引导教学,问题的挑选和设计是关键。遵循主题教学的理念,问题的挑选和设计既是对教学主题的分解和细化,也是对教学主题的问题转化。因此,所有问题的选择和设计绝非随机和随意的,问题的解答最终应导向教学的目标实现和任务达成。第三,问题具有递进性。围绕主题的问题往往不是单一的,教学目标实现也不是一个层次的问题就能解决。因此,围绕教学主题细化、分解而成的实际上应是一个问题体系,一个内容相关、层次分明、逻辑递进的问题锁链。问题锁链层层递进,每一次问题的解决又可引出新的问题,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递进,学生理论学习的好奇心、求知欲被激活而进入活性思维过程之中。以问题引导教学倡导从问题到结论,符合认知规律;从辩护到推理,避免理论专断,有助于增强教学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深刻性。

四、共享教学资源

对于高校专业课引入思政项目的教学而言,衡量好课堂的标准和尺度不是学生接受了多少知识,而要看通过教学是否激活了学生思维,触动了学生心灵,促发了学生行动。虽然问题导向的主题教学能够较为有效地回应学生的问题与困惑,但要达到上述目标显然不能仅仅依赖有限的课堂时间。为了提高主题式教学效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构建了能够汇聚共享教学资源、拓展补充课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师生交流互动的平台。可以通过共享资源库建设,共享难点、热点问题库建设和共享社会实践资源建设三方面展开。

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入课程教学

(一)将“爱国”主题嵌入课程教学

《国际贸易实务与结算》课程中的业务都是涉外业务,站在涉外的第一前线,无论是企业的外贸人员还是从事国际结算业务的银行工作人员,处理的业务单据都是英文的,业务内容都是涉外的,打交道的对象都是国外企业、银行,因此,作为该行业的从业人员来说首先必须将“爱国”放在工作的第一位,随时维护和捍卫祖国的尊严,不能让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受到损害,绝对不能做有损于国家形象和利益的事情。这个领域的从业人员随时受到“爱国”的考验,因此必须提高警惕,随时把国家装在心中。

(二)将“诚信”主题嵌入课程教学

涉外业务对“诚信”的要求比国内业务要更高,因为一笔国际贸易业务,涉及的环节非常多,业务流程长,涉及的业务当事人也非常多。一笔国际贸易业务涉及外贸企业、银行、船运、保险、海关、商检甚至仲裁等各个部门,所有有关当事人处理业务的基础就是单据,位于各个国家、各个业务环节的当事人、当事机关都是围绕着单据转的,彼此并不见面,因此,诚信就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单据的诚信是一切业务的基础。

(三)将“敬业”主题嵌入课程教学

国际贸易业务、国际结算业务涉及的流程长,而每个流程又是环环相扣的,哪一个环节处理慢了,都会对后续的环节业务产生影响,更可怕的是甚至可能错过银行的付款时间、错过海关的审核时间,所以在业务流程各环节的业务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心,千万不能拖沓。在讲授这一点的时候,我是以毕业后在银行单证中心工作的学生们提供的案例来讲解的。在银行信用证业务时,单证中心收到单据后必须严格及时按要求进行审核,如果因为工作人员不敬业导致审核时间超过5个工作日的,那么就算对方的单据有再大的问题,银行也必须付款,也就是说所有的损失都要由银行来承担,考虑到国际结算单笔业务的规模都比较大,这个损失是非常巨大的,因此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必须及时按要求处理业务,千万不能延迟。

(四)将“友善”主题嵌入课程教学

从事涉外业务的工作人员有涉外礼仪的要求,这其中“友善”这一品质是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欢迎的。我在课程教学中,要求学生在业务操作中,所有对外的函电都必须要注意语言的使用,友善的语言透过电波和网络也能把相隔遥远的人们的心联系在一起,让对方感受到我方的友善,不仅有利于业务的达成,有也利于双方今后业务的进一步合作,同时也有利于在全世界建立中国人的美好形象。

(五)将“法治”主题嵌入课程教学

将法治的内容嵌入《国际贸易实务与结算》这门课程的教学,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与前面介绍的“诚信”联系在一起,在该业务领域,不“诚信”就容易违反法律。另外一方面是《国际贸易实务与结算》这门课程的业务流程是受到许多国际公约与惯例约束的,这些惯例是大家在商务实践中不断完善的,指根据长期的国际贸易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某些通用的习惯做法而制定的规则。国际公约与惯例虽然不是法律,不具有普遍的法律拘束力。但按各国的法律,在国际贸易中都允许当事人有选择适用国际贸易惯例的自由,一旦当事人在合同中采用了某项惯例,它对双方当事人就具有法律拘束力。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主题嵌入课程教学 《国际贸易实务与结算》课程中的业务都是涉外业务。主题嵌入课程教学 涉外业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