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详情页

“肝胆向人尽,襟怀日月明”:追记北大历史学系原党委书记王春梅

2021-09-14 14:49:28 北京大学

2021年8月22日中午12时30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原党委书记兼副系主任、研究员王春梅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72岁。噩耗传来,家人、学生、同事们悲痛万分。学生们追忆她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温暖关怀,老师们感念她将毕生精力奉献给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家人们怀念她相夫教女的无限深情……

“历史学系的好书记”

王春梅毕业后一直在北京大学工作,她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教育事业。担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党委副书记、书记33年、兼副系主任16年间,王春梅先后与七、八位系主任配合工作,统筹规划,为历史学系的教学、科研、学生等工作把握方向,提供坚强保障,为历史学系的发展奉献了自己的光和热。她不仅为全系老师的教学、科研服务,而且关心老师的工作生活,对学生关怀备至,为他们排忧解难,呵护他们健康成长,深受广大师生的尊敬和爱戴,被誉为“历史学系的好书记”。

王春梅(右)与徐凯(左)为周一良先生贺寿

“王老师是一位终身的党务工作者,”北大纪委副书记、党委巡察办公室主任胡少诚是1995级北大文科实验班学生,他清晰地记得学生时代王春梅老师找自己进行入党谈话时的情景,“那是1999年的一个傍晚,王春梅老师找我谈话,给了我很多鼓励。我现在还保留着王老师给我发的很多条短信。王老师多次说自己就是一个为老师学生服务的服务员。”

现任北大历史学系党委书记徐健教授1983年考入北大历史系,1990年毕业留校,在她心目中,王春梅工作时风风火火,待人热情,笑起来极具感染力,真诚地关心师生。“她能记住很多学生,记忆力惊人。”一个温暖的电话问候,永远存留在徐健的心底。徐健毕业留校后,一次体检查出占位性病变,在预约复查的等待期间,内心非常忐忑,正在这时接到时任系党委书记王春梅的电话,“她告诉我再去检查一下,现在医学这么发达,不用太担心。我当时心里挺暖的。”

很多学生党员对王春梅老师最深刻的记忆是她发的短信,很多当年的学生至今仍珍藏着王春梅发来的短信。现在在团中央组织部工作的张弛于2007年考入北大历史学系,2009年6月6日,他成为历史学系2007级本科生党支部的一员。“宣誓后我给王老师发短信汇报,她很高兴地回复:‘祝贺张弛小同志,希望继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同学服务。王老师。’”张弛说,“发短信一定署上‘王老师’是她的习惯,就像不管何时何地见到我们都会亲切问好的习惯一样。”

“很多同学都说在历史系上学,对王春梅老师大家从来没叫过王书记,习惯的称谓都是王老师。”北大政府管理学院助理教授孙明1997年到2004年在北大历史学系就读,七年的时光里关于王老师他记忆最深刻的瞬间是2000年“一二·九”歌会的时候,为了增加舞台效果,“王老师两手都是腮红,看到我们这些孩子就往脸上抹。”记忆里的那个瞬间是那样温暖亲切。“我们入学时,王老师就是历史学系的党委书记,一直到我毕业工作后。我们学生都觉得,王老师是个完全不能和‘官’联系起来的党委书记,她总是那么满腔热情地为老师和学生服务。”

“涂腮红”的记忆也永远留在了张弛心里。张弛说:“一般来说,学生直接与院系领导接触的机会不是很多,但历史学系却不一样,因为王春梅老师经常参加学生活动,与我们‘打成一片’。”他清晰地记得那年“一二·九”师生歌咏比赛的情景。“‘一二·九’师生歌咏比赛是北京大学新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为数不多的以院系整届学生为单位参赛的集体项目。还记得我参加的那届比赛,我们历史学系从十一假期之后就开始组织排练,在比赛当天,王老师带着我们从早上就开始排练,一直练到距离比赛开始还有一个小时才停下来。化妆师抓紧给大家化妆。为了舞台效果,男生也要打上粉底、涂上腮红。化妆师收工后,刚休息没几分钟的王老师觉得化妆师下手太轻,亲自上马,给男生们又补上一层。” 当时有同学用手机拍下了这动人的一幕,张弛如今已经记不起当年的比赛成绩,但王老师亲手为他补妆、涂腮红的情景却犹如昨日。

“研为翰墨颂师恩”

在很多北大历史学系学生的心目中,王春梅是“孺子牛”的形象:开学时,她是迎新站里迎接同学们的第一位老师;四年的大学生活里,她是天天与同学们相伴的老师;毕业送行队伍里,她是欢送同学们的最温暖热情的一位老师。在学生眼中,只要没出差,王老师的办公室每天早上7点前就开着门,很多时候直到很晚她才离开办公室。春节时每年大年初一都是王老师值班,她总是把团聚和休息的机会让给其他老师。

王春梅(右)与邓广铭先生

“她把学生看成自己的子女,满怀着爱学生的心,”王春梅的爱人徐凯教授回忆道,“上世纪70、80年代,有些山区的学生家境困难,买不起回家的火车票,逢年过节都在我家过年。年夜饭都是一大桌同学高兴地围在一起。有的南方同学当年入学报到时没带褥子,她担心秋凉学生冻着,把我们家的褥子给学生送去。听说王老师走了,很多同学纷纷打来电话,哭着说人间少了一位导师,天上多了一个好人。我听了很感动。”

当年的学生们追忆着王春梅老师带给自己无限温暖的点点滴滴。北大机关党委书记刘旭东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一碗热气腾腾的大米粥。刘旭东1987年考入历史系世界史专业学习,那年的运动会上在五四体育场上参加铁饼比赛的他被其他同学扔过来的铁饼误伤,两颗大门牙被砸落,疼痛难忍的他被送进医院缝针。缝完针,刘旭东被同学们扶回宿舍,晚饭对他来说成了难题。“到了吃晚饭的时候,当时主管系学生工作的党总支副书记王春梅老师端着从家里专门为我熬的大米粥、煮好的鸡蛋来宿舍看我,她亲切地问前问后,关心我的伤势,一再嘱咐我要好好休息,安心调养,有什么需要都可以跟她讲。王老师的关怀让第一次离家的我心里暖暖的。”

“借得大江千斛水,研为翰墨颂师恩。尽管王老师没有教过我任何一门课程,但她教了我比做学问更为重要的一课——做人和做事。”张弛记得自己初次见到王老师是2007年在历史学系新生大会上,王老师作为党委书记向师生寄语,“她的讲话既有语重心长的教诲,又有春风拂面的关怀,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张弛发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待生如子、待人如亲,是王老师一直以来的习惯。“有一次,我随王老师外出办事,约好第二天早上会合后出发,为了让我免受寒风的苦头,她特意嘱咐我不要出门太早,自己却早早到了会合点。王老师的言传身教还有很多,此刻全部化作我们追忆和感恩的泪水,更化作我们奋进和前行的动力。”

“悄悄而来,悄悄而去”

2020年10月底,王春梅发现自己身患白血病后,就办理了公证,郑重声明:“遗体无偿捐献,由北京市红十字会北京大学医学部安排供医学教学和科学研究使用。”正如北京市红十字会颁发的《证书》所言:“这是一种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这种精神将永远受到人民的尊敬和赞扬。”徐凯说:“王老师说这是她为祖国的医疗事业所能作的最后一点贡献。”

王春梅的境界让师生们深为感佩。“她心里总是装着别人,唯独没有她自己。”北大历史学系张希清教授说:“王春梅担任历史学系党委副书记、书记33年、兼任副系主任16年,不仅为全系老师的教学、科研服务,而且操心全系老师的生老病死,曾为20多位生病的老师联系住院,探视陪护,直至丧葬送终。但她得知身患白血病时,却毅然决定无偿捐献遗体供医学研究,自己悄然离去。这样的思想境界和无私奉献精神,将永远受到人们的敬佩和赞扬!”孙明在历史学系学习的日子里,多次见到王春梅为了系里老先生们忙前忙后。他说:“我们上学时,系里的老先生们晚年从生病到追悼会,王老师带着系里的老师们基本上‘包办’,但到了她自己,早写好了遗体捐献医学研究、不办追悼仪式的嘱托。”

从去年10月到今年8月,徐凯一直陪着王春梅治疗,在大家眼中,“生病这十个月,她每天和别人见面的时,总是笑容满面,看不出生病的样子,她始终给人一种向上的精神力量。”当她去世时,人们闻讯都感到惊愕。

回望自己在北大学习工作的四十多年时光,王春梅曾说:“北大老师们孜孜以求、诲人不倦、淡泊名利、潜心学术、开拓进取、甘于奉献,为祖国四个现代化培养人才的忘我精神,一直教育着我、感染着我。那些学界泰斗知识渊博、学富五车、谦和热情、平易近人的精神魅力,滋润着我心田,充实着我的人生。校、系领导言传身教,对我鼎力支持,关爱有加,让我学会做人做事,不断成长进步。” 朴素的文字里,蕴含着感恩北大培养的赤诚情怀。在生命的最后时光,王春梅写了一篇《我的告别》:“我悄悄而来,也悄悄而去。我毕业留校后,能每天带着阳光,为北大莘莘学子和教书育人的老师们服务几十年,是非常荣幸的,也是十分快乐的。我走了,遗体捐医学研究之用。我用最喜欢正兴词、王胜利曲的《感恩》之歌,向大家告别——‘感恩每一滴水,它把我滋养。感恩每一枝花,带给我芳香。感恩每一朵白云,编织我梦想。感恩每一缕阳光,托起我希望。感恩父母,给予我生命。感恩老师,教会我成长。感恩帮我的人,使我感受善良。感恩伤害我的人,让我学会坚强。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感恩的世界和谐美丽。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感恩的世界有我有你。’”她就这样悄然而来,又悄然而去,把生命和热情永远留在北大师生心里。

(本文原载于1583期《北京大学校报》第三版)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王春梅毕业后一直在北京大学工作,她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教育事业。担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党委副书记、书记33年、兼副系主任16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