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详情页

雪域高原上的“刀尖舞者” 援藏麻醉医生姜柏林的心路抉择

2021-10-26 14:25:47 北京大学

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一份病历放在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援藏麻醉医生姜柏林的面前。

多杰(化名),43岁,男性,先天性心脏病,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因睾丸癌拟行手术治疗。姜柏林默默看着手中的超声报告,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顽强又脆弱的生命奇迹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是指体循环和肺循环形成两个独立的平行循环。右心室里流动的是缺氧的静脉血,直接通过主动脉进入到身体各处;左心室里含氧的动脉血,则又一次经肺动脉回到肺脏去进行“充氧”——静脉血永远是静脉血,动脉血永远是动脉血,成了两个“死循环”。其间必须有房缺、室缺或动脉导管未闭的交换血流,方能暂时存活。若不治疗,约90%的患者在1岁内死亡。

不幸和幸运总是相伴而行。多杰依靠先天性心脏病形成的一个大的室缺,通过左右心的交通,顽强地活下来。但其代价是循环功能的极度恶化,包括:右室增大,严重肺动脉高压,三尖瓣反流,主动脉瓣反流。

这让原本逆生理的循环系统更加岌岌可危,任何风吹草动都会打破此刻脆弱的平衡,导致心功能失代偿、心衰甚至猝死。

发现肿瘤后,多杰曾经去过内地某知名三甲医院,医院考虑患者围术期风险太高,恐耐受不了麻醉,给予药物保守治疗。多杰一家辗转回到拉萨,抱着一线希望来到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碰碰运气。

外科医生已经和多杰一家交代病情和手术风险,患者和家属愿意承担任何风险,甚至包括死亡的风险。医生们都认为,从未进行矫正手术的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再加上发现肿瘤已经3年多,多杰,这个朴素隐忍的藏族汉子能活到今日,可以说是个奇迹。然而这个顽强又脆弱的生命奇迹,能否闯过手术这一关,麻醉是最重点考虑的问题!

麻醉医师的抉择

选择交到了援藏麻醉医生姜柏林的手中。拒绝?简单并可规避风险,况且患者已经不是第一次被拒绝了。

麻醉?围术期的风险,不言而喻。麻醉医生常说,只有小手术没有小麻醉。

任何麻醉的实施过程都是在改变患者的生理状态,使患者处于一种无知、无痛、无动的状态。生命就这样毫无保留毫无防备地摆在面前。

在麻醉过程中,很常见的血压或心率波动,通气不足,或是短暂的心率失常,都极可能会影响冠脉供血,导致患者状况急转直下,甚至猝死……

这个艰巨的任务,接还是不接?

“广大干部特别是西藏干部要发扬‘老西藏精神’,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在工作中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增强能力、锤炼作风。”此时,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犹在耳边。作为一名党员,作为一名援藏麻醉医生,使命在肩,义不容辞!

“好,这个患者我们可以麻。”姜柏林答复道。

谨小慎微地刀尖起舞

连夜,姜柏林连线了北京的强大后援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和资深麻醉专家们一起探讨病例风险及术中管理。

多杰合并有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全身包括心脑等重要器官的氧供都来源于右心的非氧合血,仅依靠室缺获得左心的部分氧合血液。长期的低氧导致脏器功能损害,同时异常的心脏结构更导致了循环系统的严重受损。

强大的左心长期将血液泵入肺循环,导致肺动脉承受巨大压力,进而机化,形成不可逆的肺高压,后者进一步影响了氧合的效率,并增加心脏负担。而相对薄弱的右心需要过多地做功以支持体循环,加之冠脉本就提供低氧饱和度的血供,在供给不足、输出过多的情况下,很容易严重劳损,出现心衰。

患者目前维持一个脆弱的生理代偿,任何循环的轻微波动都可能打破平衡,从而损害本已脆弱的心功能,一旦右心无法维持输出,结果是灾难性的。

“小姜,以你多年麻醉经验的积累、技术的磨练,相信可以很好地完成这次手术麻醉。这不仅是你的一次突破,也是受援医院外科手术的一次突破,这也是我们麻醉科作为平台科室援藏的意义所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冯艺教授在电话另一端谆谆嘱托着。

带着麻醉科亲人们的叮咛,姜柏林再次和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的麻醉科同仁一起探讨了患者的病情。

麻醉医生总是习惯刀尖上起舞,总是显得那样的“谨小慎微“。因为在手术中,守住患者生死的第一道和最后一道防线的,都是麻醉医生。在生命面前,麻醉医生不能不如履薄冰。

生机险中求,成功细中取

次日,手术如约进行。躺在手术床上的多杰紫绀严重,通过面罩高流量吸氧,氧分压仅52mmHg。

对一个43岁的正常人,动脉氧分压大约为87mmHg。对心脏结构正常的人,当动脉血氧分压低于60mmHg时,已诊断为呼吸衰竭,提示氧供不足。而多杰即使通过面罩进行高流量氧气吸入,氧分压仅52mmHg,他的活动耐量严重受限,难以承担任何增加氧耗的活动。麻醉对生理的改变和手术刺激对氧耗的增加,将是巨大挑战。维系这个脆弱的平衡,需要极其精细的处置和实时警醒的干预。

“生机险中求,成功细中取,这就是麻醉医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吧。”姜柏林谨慎又镇定地开始了手术麻醉。随着药物逐渐起效,多杰慢慢睡去,手术正式开始。

平均动脉压、心率、氧饱和……姜柏林密切注视着多杰的体征与参数。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手术顺利进行,肿瘤被成功摘除。

术后顺利恢复的多杰看到切下的标本照片,对姜柏林说:“我从2017年就开始养它啦,从没想过有一天它能离开我。真的太感谢你们了!”

姜柏林表示,手术的成功取决于团队有效的合作和努力。这包括辅助科室术前精准的检查评估,手术团队精湛的手术技巧,麻醉团队密切的配合,和术后护理团队精心的护理,当手术结束回ICU时,尚需要重症团队强力的支持。任何环节的缺失,都会导致对患者的救治功亏一篑。

多杰是不幸的,疾病从出生就伴随着他。多杰又是幸运的,他赶上了国家对西藏地区的全力帮扶与支持,西藏的卫生和医疗环境已今非昔比;他遇到了“组团式”医疗援藏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麻醉医生,在刀尖起舞,为生命护航!

背景资料:

2015年8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和计生委联合发出《关于做好“组团式”援藏医疗人才选派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组团式”医疗人才援藏的序幕正式拉开。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先后派出7批47名援藏专家,因地制宜共商西藏学科发展之路,循序渐进扎实推进医疗援藏工作,架起了提升西藏医疗卫生健康水平的新“天路”。

2021年7月26日,由消化内科曹珊副主任医师、麻醉科姜柏林副主任医师、重症医学科赵慧颖副主任医师、胸外科隋锡朝副主任医师、神经外科王栋梁主治医师、科研处谢振伟主管药师组成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第七批“组团式”援藏医疗专家抵藏,为了西藏人民的健康,为了西藏医疗事业的发展,在雪域高原上续写医疗援藏的伟大精神。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姜柏林表示,手术的成功取决于团队有效的合作和努力。这包括辅助科室术前精准的检查评估,手术团队精湛的手术技巧,麻醉团队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