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积极响应“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号召,组织学生利用毕业设计的契机,参与改造乡村闲置房屋,为地方解决贫困问题、促进持续发展注入资源,推进村庄基础设施与人居环境改善。
央视报道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
农家乐改造效果图
在江苏省南京市高岗村,当地政府从村民手中将房屋租来,再由清华学生进行设计和改建。当过乡村厨师的村民诸春花想办个农家乐,便提出希望清华学生帮忙设计改造住宅。经过现场调研和与村民、施工队的沟通,同学们决定将村民春花姐的住宅改造成为一个具有餐饮、休闲、娱乐功能的农家乐。于是,他们提出了改造出两个包间,增加院内的室外餐位、储藏空间、吧台土灶和一处室外洗手池的建议。同时,为了节省造价,团队采取了保留设计的室内墙体格局、墙面瓷砖、吊顶,以室内软装为主的方案。农家乐的最终呈现效果也得到了诸春花的认可。
乡村振兴云讲堂第十六期在闽清站举行
福建省的闽清工作站以省级传统村落樟洋村古厝宝英厝为基底,在修复性改造后,打造乡土展厅、多功能会议室、直播间、创客空间等多个场所,为青年提供创业项目入驻、实习、实践、乡村振兴一站式服务等多种服务。在工作站筹备、建设的三年间,已有13批共130多名清华师生来到闽清,开展社会实践与公益服务,并组织来自阿姆斯特丹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师生联合共建,共同完成文化产业、教育产业、旅游产业多方面调研,并完成产业升级方案、品牌包装4套,村庄文创产品3组,工作站设计改造方案1套。
同学们与东角村村民沟通交流
改造前现场照片
改造广场示意图
在福建省宁德市福鼎市嵛山岛东角村,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同学们基于以往的设计与建造进行了片区优化升级,在附近设计建造乡村振兴展览馆和大礼堂前广场。项目位于已建成的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大礼堂旁边。展览馆保留了原有的村内闲置仓库的墙体,在内部置入了独立结构,加建二层空间及坡屋顶。由于项目预算的限制,设计以简约为纲,通过对结构和光影的设计展现空间的变化。广场按照政府和村民的要求,设计了大台阶,景观广场和休憩装置,未来将大大丰富村民的社区文化及健康休闲生活,并为清华实践支队后续活动“共生计划”留出了设计的空间和机会,将“社区营造”的概念贯穿到设计之中。
同学作公开展示
改造前现场照片
改造后示意图
另一个项目位于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圣水峪镇东仲都村南侧村委会原址,临村域主干道,总用地面积约为131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540平方米。设计期望在满足清华大学乡村实践的基础上,通过空间的共享性、多样性设计,力求为本地村民提供优质的公共空间,满足其日常活动、娱乐需求;为来到本村的游客提供了解、体验乡村文化、乡村生活的窗口;为当地政府提供办公空间和公共活动场地。设计采用院落式的公共空间,在场地南侧和北侧分别塑造了一动一静两处院落作为公共空间。南侧院落作为乡村舞台向东侧主入口开放,吸引游客进入场地,日常使也可作为室外展览区、游客休息区使用。北侧院落设计采用钢木结构,墙面采用本地石材,搭配自流平混凝土地面,避免过度装饰,还原乡土本色。作为一个小尺度的交流空间,未来可以作为村民及游客交流、休憩的理想场所。
截至2021年6月,工作站已于全国15个省市设立25个站点,共计2100余人次师生依托站点开展在地服务工作,改造设计完成闲置房屋2.5万平米,建成10个站点,辐射服务10万余名村民;工作站引入政府及企业各项建设投资超过1亿元;依托各站点开展了诸如福鼎“共生计划”、盐津人才技能培训等特色产业培育与社区发展活动。
乡村振兴工作站平台持续为地方引入高校资源,让同学们在乡村地区充分发挥自己专业能力、实现设计理想的同时,也可以为广大乡村地区提升人居环境、丰富公共服务设施贡献自己的力量。未来,清华大学乡村工作站将继续努力,以自身行动带动地方提升内生动力,引导村民更加积极有效地寻找致富路径,创造美好生活。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