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是事关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大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曾在四川宜宾学院考察时强调:“要进一步挖掘岗位资源,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学校、企业和有关部门要抓好学生就业签约落实工作,尤其要把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有残疾的、较长时间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作为重点帮扶对象”。当前就业形势依旧严峻,毕业生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面临着诸多挑战。信息技术学院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积极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将就业指导工作融入“三全育人”的理念下,化被动为主动,找准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正确定位,帮助学院学子顺利实现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完成人生理想,迎接更美好的未来。
一、实施背景
“三全育人”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下,为落实立德树人,党中央提出的具有长远意义的教育目标 。坚持“三全育人”对于更好落实立德树人的中心任务,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质量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二、主要做法
(一)全员参与拓宽度,提升就业质量
信息技术学院在就业工作的实践落实过程中整合各项资源,尤其通过整合校党委、家长群体、企业群体以及高校教师群体等的教育优势和教育影响,共同落实就业指导工作。
1.落实“一把手”工程,提升就业重视度。学院党委历来重视学院就业工作,多年来党委书记、校长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亲自督察,着重推进就业工作,转变所有教职工的思想观念,统筹协调各个部门,着力打造一支专业能力强、责任心高的就业工作队伍。
2.学工部全程监督指导,提升就业可靠度。在就业工作中,学工部在做好服务的同时,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的原则积极落实就业监督职责,采取“三定”监督考核制度,即定期考核、定量考核、定量考核。
3.任课教师全员参与,提升就业专业度。信息技术学院在就业工作中,发挥教师群体的主力军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科特点渗透“准员工”培养工程,从不同角度、不同维度来落实就业指导工作。例如信息技术学院在现代通信技术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全部采用企业真实案例为授课内容,采用模拟公司项目制教学形式,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准员工”培养工程完全地渗透于专业教学中,帮助学生了解更多岗位知识、从业内容以及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念,让学生形成更好的职业道德感、归属感和认同感。
4.落实辅导员服务制,提升就业暖心度。在学校的大力倡导下,学院学院书记、就业辅导员不仅要做好就业信息发布、统计与分析工作,更要做好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引领、心理疏导等方面的教育与陪伴工作,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增加对特殊学生的关心与爱护,加强日常管理服务,帮助学生缓解就业焦虑,解答就业困惑,提高自信心,增强适应能力。如学院在就业帮扶工作中团结全体党员力量,通过开展“对接帮扶促就业”主题党日活动,采取“一对一帮扶”形式,学院党员教师认领学院脱贫家庭、建档立卡家庭及少数民族家庭学生进行跟踪帮扶,旨在帮助就业困难学生顺利毕业、安全就业。
5.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提升就业的契合度。信息技术学院通过不断拓宽校企合作的宽度和深度,更好地了解企业在用人择人方面的标准要求,明确市场在人才需求上的倾向,调整和优化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方向、方法。如学院与中国电信深化产教融合协同发展、搭建校企合作育人平台开展互访交流、达成合作意向,中国电信种子班应用而生。
6.家校协同合作,提升就业满意度。家庭观念会从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就业择业观。因此,学院长期坚持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和交流。一方面通过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和交流,更好地了解学生,收集学生信息资料,明确学生的兴趣特点、就业倾向,从专业角度帮助学生分析就业择业问题。另外一方面通过与家长沟通和交流的方式,指导家长如何通过家庭教育来落实就业指导,配合学校教育同步推进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通过家校联合、共教共管的方式推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就业指导工作质量和落实效果。
除此之外,学院充分利用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整合就业资源,提升就业质量;邀请优秀毕业生、创业大咖及创新创业团队分享创业经验,为学生的就业择业提供更多指导和帮助。
(二)全过程指导学生就业,提升就业的质量
信息技术学院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学校教书育人的始终,保障就业指导工作落实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学校结合学生的学龄特点以及不同阶段学生的发展需求做出适当调整,主要从以下几点着手秉承着全过程指导就业的原则对就业工作做出有效优化和调整。
完善进阶式就业指导体系。学院在就业工作中积极实践“三步走”的就业指导体系。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和教育,争取让每位毕业生成为“下得去、用的上、留得住、干得好”的能适应地方行业发展需求的高原工匠。
大一期间通过各种形式的学生活动、讲座、沙龙等途径引导学生逐步了解自我,包括分析自身优缺点,兴趣爱好、价值观等方面,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兴趣。通过企业参观、劳模故事分享逐步了解专业发展、职业特点和未来趋势,了解自己的职业发展潜力和职业倾向,为未来的职业选择打好基础。
大二时期,通过专业的职业测评测试,积极参与暑期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自身的职业定位,确定就业方向,并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级各类比赛,例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模面试大赛、职业技能大赛和创新创业比赛等,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努力参加职业技能考试,考取职业技能资格证书,逐渐健全职业知识结构,掌握基本的职场生存技能,加强锻炼人际沟通、时间分配管理等技能。
大三时期,针对学生前期所累积的学习经验和技能,为学生分析最新的国家就业政策、各地人才引进政策、基层就业政策、创业扶持政策等,收集各行业的就业信息,包括就业趋势、薪资待遇、职业发展前景等,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就业信息,通过谈心谈话了解学生的专业背景、兴趣爱好、职业规划等方面,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求职计划,给予精准性的就业指导服务。
学院在全过程指导中学校尤其关注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例如家庭贫困的学生、心理压力相对较大的学生等,通过一对一沟通交流的方式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帮扶。尤其是专业能力相对较弱或家庭贫困的学生毕业后往往会出现就业困难,这时教师需要从专业领域、生活服务、就业信息渠道等多个角度为学生提供指导与帮助。
(三)全方位指导学生就业,提高就业内涵
1.构建精准化就业服务体系
一是通过党建引领促就业。发挥支部在学生就业中的积极促进作用,明确每位教职工党员的帮扶对象。同时,依托班级团支部,开展“手牵手,一对一”成长帮扶,党员教师帮扶学业后进生,做好每一位学生的学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引导。
二是通过专业建设促就业。专业能力是学生就业的基础,学校自上而下高度重视学生专业能力提升和专业持续发展,结合往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报告及访企拓岗过程中对接企业反馈用人信息,定期召开研讨会,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重视教风和学风的建设,学院师生同向助力,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贡献力量,保障毕业生拥有更强的就业竞争力。
三是通过教育引导就业。学院不断加强学生就业教育指导,在就业规划、就业能力培养、就业技巧等环节抓实抓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对现有的就业形势有着充分的了解,确立与自身能相适应的就业预期。
四是通过持续拓岗促就业。学院注重稳就业岗位、优就业岗位,学院书记、院长带头,带领各专业负责人、就业辅导员访企拓岗,并动员全院教师积极参与,每年为毕业生提供的高质量就业岗位需求比例不低于1:10,为毕业生提供了较为充足的就业市场。
图12 校领导带队参加访企拓岗
五是通过校友帮助促就业。学院积极主动加强与校友联系,把做好校友工作与促进毕业就业工作有机结合,为毕业生就业搭建更多平台。
2.构建精准化就业指导体系
构建个性化就业指导体系。学院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职业兴趣,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一方面,引导学生结合专业特点选择就业方向,分析其就业方向面临的机会、风险和未来发展前景等,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目标;另一方面,根据学生就业观念、专业特点、职业兴趣,教育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帮助学生增强就业竞争力。针对“佛系”“不就业”“躺平”的学生,主要进行就业观念的引导,帮助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念;针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除了教育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外,教育学生学习掌握创业所必需的企业管理、财务核算、人力资源、法律法规、市场营销等学科知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加社会活动能力,提升创业素质,掌握创业技能,为将来走上创业道路做好准备。
3.构建精准化就业帮扶体系
一是精准把握就业困难学生信息。学校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党员教师的作用,做好就业困难学生群体的调查摸底工作,针对就业困难类型分层分类建立就业困难学生档案,如家庭困难、学业困难、就业能力不足、心理障碍、身体残疾等,实行动态管理,落实“一人一策、一生一档”,实时掌握就业困难学生就业进展情况。
二是精准开展就业困难学生帮扶。学院应针对困难学生实际情况,实施“一人一策”就业帮扶。例如:针对家庭困难学生,依据相关政策,提供求职创业补贴;针对残疾学生,做好企业联系,推荐合适岗位;针对学业困难学生,联系专业教师做好课程辅导;针对就业能力不足学生,鼓励参加相关培训,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等。同时对就业困难学生的进行跟踪帮扶工作,持续性地关注就业困难学生工作情况。
三是整合各类资源形成就业帮扶合力。就业困难帮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学院一方面积极向就业困难学生宣传国家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做好就业创业政策解读,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在基层就业、到中小微民营企业就业;一方面整合校友资源和社会资源,及时获取就业岗位促进就业帮扶工作;另一方面积极与毕业生家长交流沟通,降低家庭就业期望值,形成了多方多措多角度共促就业的工作格局。
三、成果成效
通过将就业指导工作融入“三全育人”的理念,学校近四届毕业生在青海就业比例持续上升,就业城市以西宁为主,辐射各州县,为本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支撑,为我省建筑、通信行业一线岗位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据第三方研究报告显示,毕业生对学校各项就业教育和服务的满意度均在95%以上,工作满意度90%,职业期待吻合度80%。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