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晚上7点,由庄驰原老师主讲的云讲座“合作协议类法律文本的翻译技巧漫谈”,结合笔译社的实践翻译任务,对法律文书的翻译方法进行了针对性讲授,吸引了包括英华笔译社社员在内的全校学子广泛参与。
01
讲座概览
庄老师首先从法律合同的定义、类型和结构等基础知识切入,带领同学们了解法律文本的基础知识和文本特征;
继而,结合笔译社近期参与的翻译实践项目,依据同学们初译和修订的文本,就法律文书翻译中较易产生错漏的部分和相关注意事项进行了指正和强调;
接着,庄老师具体剖析了合作协议在词汇、句法、语篇方面的应用要求,并重点讲授了这类法律文本在英汉翻译时常用的策略和技巧;
最后,在细节讲授的基础上,庄老师总结法律合同翻译的基本原则和共性规律,为相关的法律翻译实践提供有益指导。
02
笔记展示
孙雪:
03
听众反馈
沈蓉玲:
庄老师从“什么是法律”开始引入,帮助我们区分并梳理了合同相关的概念,并从词汇、句法、语篇三个层面对于我们练习的文本进行了讲解。整场讲座既引发思考,又不乏趣味,让我深受启发。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庄老师非常注重查找资料、查证等过程,总是启发着我们如何在翻译过程中解决问题。比如,这篇合同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大学职位名称,老师不仅在最后给我们提出翻译的建议,也重视培养我们查证、搜索资料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张妍芳:
我觉得上周日晚上庄驰原老师的讲座非常好,内容系统,讲解到位,对翻译练习从词汇、句法,到语篇,进行了有针对性地分析,不仅让我对翻译中出现的错误成因一目了然,也能让我在今后的英语阅读翻译中,运用相同的方法,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讲座时间不长,但内容丰富,值得反复观看、学习。
04
讲座总结
此次云讲座给同学们留下最深印象的内容是法律文本对于准确性的极高追求。陈诗凡同学提到,在法律文本中,调整语序或者删去“任何”“应该”等在普通文本中显得多余的词,可能就会产生语义和语气的偏差。如何在忠实原文的同时,保障译文的流畅与可读性,成了他面临的最大挑战。通过这次讲座,他了解到法律文本的准确性一定是置于第一位的,并列的术语不可合并,如“terms and conditions”必须翻译为“条款和条件限制”;句法上,少断句,遵循源语的句式。
黄雨虹同学也认为这次翻译任务的最大难点是理解原文以及句子结构的重组,其次是法律术语的选择和查证。直译出来的译文哪怕能够达意,却往往无法体现法律文本凝练准确的特点,此时则需要对译文进行二次加工,通过调整语序、替换用词等方式修改译文的风格。在翻译法律文本时,还要注意语体的正式性,比如“我们”要表达为“我方”或“己方”,“张”表达为“页”,“会”表达为“将”等等。这些翻译细节和策略都表明法律翻译需要译者有更高的责任感和更认真的态度。
陆裕阳同学则表示:庄老师的讲评一下子点出了很多社团成员们在初译和初审时都没注意到的问题,比如同样是“副校长”,deputy principal, senior vice-principals等也是有职位高低之分的。翻译这几个词,首先考验译者的信息检索能力,需要参考一些官方网站或双语文本去确定它们的正确翻译。同时也需要翻译团队各译者间的合作,需要有成员意识到“副校长”的不同表达,并提示其他成员去关注自己负责部分的类似问题。而作为审校,则更需要有统揽全局的能力,去确保语篇前后内容的一致性。
这场讲座带给同学们的思考并不仅止于翻译技巧,更深入到了翻译观层面。有翻译专业的同学表示,她在听庄老师讲解的整个过程中冷汗直冒——自己作为英语的小达人、法律的门外汉,殚精竭虑给出了一份“没有错误”的译文,在专业人士眼中可能就是充满歧义的,甚至是漏洞百出,可能会造成严重误解的;而一个英语略逊一筹的律师,在工具书和互联网工具的帮助下,却极有可能给出一个更为他同行所接受的译本。对于译者来说,踏入陌生的行业就如同探索未知的海域一般,既需要额外的用心与谨慎,也需要多做功课、请教业内的专家。诚然,法律文书翻译的奥秘不可能仅通过一场优秀的讲座就完全揭开,但是庄老师的高水平译文以及深入浅出的讲解,无疑是同学们翻译学习的一次高质量补充,也印证了之前讲座中朱玲老师的观点,高水平的译者连呼吸都应该是谨慎的。
主讲人:庄驰原,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讲师,香港中文大学翻译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翻译史、法律翻译,开设有“应用文翻译”“中外翻译史”等课程。
英华笔译社是交流、合作、体验和进步的平台。在此,我们涉足真实的翻译场景,体味和领悟现实应用中翻译的方法和规则。在此,我们共同聆听专业的指导,接受细致的修订,于思辨中成熟,于交互中成长。希望每一位对翻译感兴趣的你,有所收获!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