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上外-莱斯特翻译研究沙龙:回顾与展望

发布时间:2021-11-18 14:34:51

上外-莱斯特翻译研究沙龙自2021年3月成立至今,已成功举办五期活动。主讲人钱家骏、刘长菁、胡桑、刘禹辰、张立柱发言的主题分别为翻译技术教学领域的文献综述与选题、先锋小说英译、翻译伦理、口述影像实验和基于语料库的认知文体研究,大家展开了富有成果的讨论。

2021年8月20日下午,第六期“上外-莱斯特翻译研究沙龙”在Microsoft Teams线上会议平台顺利进行,近20位师生参与交流。本期翻译沙龙邀请了前五期沙龙的主讲人返场答疑和分享;此外,参会师生对沙龙未来的发展做了展望,就组织管理让沙龙办得更有活力和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在答疑与回顾部分,往期主讲人回答了参会师生提出的问题、分享了自己近期的一些研究课题进展。

首先,钱家骏回答了关于“翻译技术教学研究进展与趋势(2000—2020)——基于国内外核心期刊论文的对比分析”(肖维青,钱家骏,2021)一文中的文献时间范围选择问题。钱家骏表示,SSCI/A&HCI期刊上第一篇关于翻译技术教学的论文发表于2000年,因此,2000年被选为该文献综述的时间起点。肖维青老师、刘长菁也结合自身科研经历,强调科研工作者应当注重科研论文各方面的严谨性。讨论还涉及了中英博士项目的差异,刘长菁和应雁老师分享了英国博士项目的时间进程与答辩安排。

胡桑分享了中国古典小说剧场改编研究的相关研究进展。胡桑向参会师生分享了自己如何结合以往课题经验,在日常思考中捕捉新的研究问题。他指出,中国经典文学在西方的舞台改编和呈现是一个大有可为的研究方向。肖维青老师结合胡桑的经历,指出科研人员需要不断挖掘新的研究课题,扩展研究方向。

张立柱博士在第五期的报告,是基于其博士课题“基于语料库的残雪小说英译认知文体研究”的汇报。在本期沙龙中,则对论文中“空间叙事”章节作了补充分析。张立柱博士结合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指出残雪小说中物理空间、感官和心理空间两类意向图示比较明显,举例分析了不同译者在处理建筑、身体等意象时采取的翻译策略差异。

刘禹辰结合自身量化研究的经验,解释了实验数据不可用的一些可能原因,如样本太小、数据不够平衡,在实验前期没有充分考虑受试者的具体情况等。刘禹辰也谈及了量化研究中容易遇到的问题和风险,指出在研究中寻求外部帮助时沟通能力的重要性,为参会师生分享了量化研究方面的经验与教训。

答疑与回顾结束后,参会师生群策群力,为上外-莱斯特翻译研究沙龙的管理和未来发展建言献策。本期沙龙之前的问卷调查涉及时间安排、沙龙主题、参会人群等问题。十二位师生提供的问卷反馈中,大多数师生认为翻译沙龙的举办时间、每期长度设计得比较合理,对于会议平台的反馈也比较积极。问卷还显示(见下图),接近半数的沙龙成员希望今后的翻译沙龙活动在翻译史和文学译介方面进行深入探讨,而70%左右的沙龙成员则渴望在语料库翻译学、翻译研究方法(量化、质性等)和翻译研究论文写作与发表方面有更多的讨论。肖维青和应雁老师表示,将综合沙龙成员的建议,合理、均衡地安排今后每期沙龙活动的主题。




结合以上调查结果,参会师生展开了后续讨论。肖维青老师重申了翻译沙龙“为青年学者尤其是博士生提供分享、交流平台”的宗旨,指出翻译沙龙在规模、参会人群方面与大型学术活动的差异性,呼吁参会者主动分享、提出问题,并针对吸纳新成员、沙龙时间安排、日后沙龙主题等问题提出建议,调动参会师生积极讨论。应雁老师补充了沙龙参与者在学术道德、互动交流上要注意的问题,让沙龙成为一个大家能畅所欲言共同探索学术的云端空间。

本期翻译沙龙回顾了前五期沙龙探讨的主题,深化了参会师生对往期话题的认识,展望了翻译沙龙今后的发展,调动了成员的积极性。相信上外-莱斯特翻译研究沙龙在今后能为更多的青年学者提供分享学习的平台,持续打造内涵丰富的云端国际交流项目。



相关推荐 换一组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2021年8月20日下午,第六期“上外-莱斯特翻译研究沙龙”在Microsoft Teams线上会议平台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