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校庆·校友文苑 | 赵振宇:弦歌不辍 薪火相承

发布时间:2024-12-04 08:54:34

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建校75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海内外校友纷纷以各种形式表达对母校的祝福、感恩与怀念。我们在这里开辟校友文苑空间,将校友们的美好祝愿传递给全体上外人。本期刊出1968届英语专业赵振宇校友为母校75周岁庆生的短文,以飨读者。


上海外国语大学即将迎来75华诞。作为将步入耄耋之年的英院1968届校友,我谨向母校表示热烈祝贺并致以最美好的祝愿。

75年光阴,印刻在校友们的容颜中,我们是历史的见证人,更是上外精神的传承者。我从同届学友色彩斑斓的生活百花园里,采撷了几则人生故事,既为感谢母校的栽培、报答师恩,也为与在校师生和海内外校友分享我们当年的风采,使母校为国培育英才弦歌不辍,播撒上外精神薪火相承。

作为百里挑一、令人称羡的“天之骄子”,章修义同学在许天福教授指导下,参加上海市高校英语演讲比赛,夺得桂冠,为上外赢得了荣誉。

我们中有30多位同学走上杏坛,成为英语教师。“三尺讲台诲人不倦,一支粉笔桃李满天”是对他们一生的经典总结。然而,他们走上讲台的道路并不平坦。在“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的1970年代初,去外地省城报到的同学,几乎统统分配到边远地区中学。


李伟英所在的四川蓬安县徐家中学,生活条件之差,超过他的想像。宿舍里只有一张架子床、一块竹篾床垫和几捆稻草。全校师生的饮用水仅靠一口井,天旱时,每人一盆水,从早晨漱口用到晚间洗脚。

瞿汝华分到天津,但落脚于一所乡村中学。校园座落在一片原野之中,没有完整的围墙,平日里村民们扛着农具,牵着耕牛,穿行于教室之间。


但是艰苦的环境,磨练了他们的生命意志;改革开放的春风,激发了他们的青春热血。他们虽身居陋室,却胸怀大志,撑起了自己的人生大格局,大格局决定了他们人生与事业的发展高度。


李伟英虽身处穷乡僻壤,却刻苦进修曾中断学习的高年级英语课程,积蓄能量。后被调入省重点的蓬安中学,并负责全县英语教师培训,为蓬安培养了众多教学骨干。他调往江苏太仓市任教后,连续3届共15年担任市政协委员,走上更高一级的人生阶梯。

瞿汝华所教学生的英语高考成绩,连续多年超过区属市重点学校。她先后获得天津市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三八红旗手等荣誉。1995年被授予“天津市特级教师”称号,从普通教师成长为主管教学的副校长。

高嘉正调入湖南吉首大学后,努力钻研业务,成为教学骨干。担任英语系主任后,又专攻英国文学、英汉互译和中英文化比较,著作颇丰。1989年入上海大学后,晋升教授。退休之后,仍笔耕不辍,还出版了专著《略论汉英诗歌的异同》。


献身外地教育事业的同窗,经年后多数人已调回故里,但瞿汝华等几位同学却仍在原地坚守。一个人,当她(他)把人生的大格局、生命的价值、满腔的热忱完全熔铸于那一片土地时,即便是在异乡,也会感受到与故乡一样神圣的使命和深沉的喜悦,瞿汝华等同学就是这样的人。


我们中还有另一个闪光的群体。他们先后分3批共10余人,在同学们羡慕的目光中,于城西湖农场光荣入伍,一夜之间完成了从“接受再教育者”到军人的角色转换,开启了总参属下的军旅人生,多数战斗在隐蔽战线上。

他们最难忘的莫过于穿上军装,向军旗敬礼的那一刻。着装的变化是瞬间事,可接受心灵的洗礼、用忠诚铸造军魂、真正拥有军人情怀,却非旦夕之功。他们决心把美好的青春乃至整个人生,都奉献给军队,在这座大熔炉里淬炼成钢。

他们值守在云雾缭绕、海拔五百多米的沿海前线驻地。海岛山头的景色美不胜收,但条件委实艰苦。他们居住在山腰间的石屋里,工作间则在山顶的坑道里。上下班、去餐厅、上厕所,都得爬山。遇风雨天或夜间行路,比蜀道还难。已故华炳顺同学就曾两次遭遇不测:一次,他半夜下班走出坑道,外面漆黑如墨,一不留神脚下踩空,跌到山崖下,被乱石刺伤;另一次,在去餐厅的路上,恰逢一块巨石从山顶滚下来,落点离他仅一步之遥,命悬一线。

然而,小海岛,大情怀。面对恶劣的环境,为了履行军人的使命,他们长年坚守海岛,维护国防安全和国家利益,无怨无悔。他们放弃了青春年华,是因为坚守理想;他们放弃了切身利益,是因为坚守信仰;他们放弃了个人自由,是因为坚守纪律。

1970年代是多事之秋,国内外大事频发。中国加入联合国、中美建交、对越自卫反击战等,无一不牵动着他们的心。作为军人,他们具有世界眼光,胸怀战略全局,关注风云变幻,保持战备状态。他们身处没有硝烟的战场,夜以继日地值守在马蹄形坑道里,多位同学受到过嘉奖,于无声处建奇功。

奋斗在外交战线上,对他们的贡献深有感受:他们提供的情报精准而及时,其作用胜过千军万马。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外交博弈中,我们取得的一次次胜利,都凝聚着他们的默默奉献和自我牺牲。

这几则故事,与其他同学的人生履痕多有重合,其实这也是我们这代人共同的人生缩影。读完他们的故事,相信读者会认同:英院1968届校友,没有辜负母校的培养和师长们的教诲。我们的瑰丽人生,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新时代。

这几则故事,与其他同学的人生履痕多有重合,其实这也是我们这代人共同的人生缩影。读完他们的故事,相信读者会认同:英院1968届校友,没有辜负母校的培养和师长们的教诲。我们的瑰丽人生,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新时代。

赵振宇,1945年生,江苏宝应人。1968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1970年4月入外交部,先后在北京外交人员服务局、外交部美洲大州州司、中国驻多伦多总领事馆、中国驻加拿大使馆等部门工作。

1999—2003年3月任中国驻巴布亚新几内亚独立国特命全权大使。2003年4月—2006年任中国驻牙买加特命全权大使兼常驻国际海底管理局代表。2007—2012年任中国政府加勒比事务特使。曾荣获中共外交部党委授予的“优秀外交官”称号。

现已退休。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研究员、外交笔会会员。

主要译著有:美国厄尔·德尔·比格斯著小说《黑骆驼》 、英国威廉·威尔基·柯林斯著小说《白衣女郎》(缩写本)、荷兰高罗佩著《大唐狄公案·柳园图》(合译,第一译者)等。



相关推荐 换一组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本期刊出1968届英语专业赵振宇校友为母校75周岁庆生的短文,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