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人||特色工作案例——“1+N”模式创新中医药院校劳动教育路径

2024-12-16 09:48:40 王梅 贾婧蓥 陆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培养具有“救死扶伤的道术、心中有爱的仁术、知识扎实的学术、本领过硬的技术、方法科学的艺术”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劳动教育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云南中医药大学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工作理念,立足时代新要求、学生新特点、中医药新使命,紧紧围绕大学生劳动教育目标,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以《劳动教育》必修课为主体,依托学校中医药特色学科专业建设,将生产劳动与教学实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中医药文化传承有机融合,具有高等中医药院校特色的1+N劳动教育新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强化党建引领,夯实劳育根基

劳动教育既是新时代高等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应有内容,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更是学校深化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重要载体,在学生人格品德培育、医德医风树立、专业技能培养等方面发挥其重要教育价值。学校党委立足省情、校情,充分认识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加强劳动教育的新要求,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指导下,高位统筹、协同推进劳动教育落实落地。按照《云南中医药大学本科生劳动教育实施方案》,以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遵循,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充实劳动教育内容,实施劳动教育课程,强化课程考核,促进劳动教育活动落实。同时,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计划、课程考核、职责分工、经费保障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劳动教育逐步实现课程化、规范化、系统化、常态化。

二、聚焦使命任务,劳动促进成材

为进一步深化“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改革,也为增强劳动教育实效行和感染力,学校在坚持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为主体的基础上,融合学科性质和专业特点,将劳动教育渗透到文体娱乐活动、专业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中,创新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探索形成“1+N”劳动教育新模式。

上好“1门”理论课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新时代劳动价值观,通用劳动科学知识,劳动安全及纪律等内容讲授,让学生在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同时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打造“N+”中医药特色劳育实践课

1.“专业化”劳动,在劳动中践行博极医源”。

学校将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实践相融合,深入挖掘相关专业课程的劳动教育元素,丰富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使学生在劳动中增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专业学习实践中感受劳动的快乐和意义。中药学类专业学生化身“园丁”,学校千金药方”草药园、实验室大棚和野外劳动实践基地进行劳动。整地、种植、除草、除害、取样,学生在现场教学中加深了对《药用植物栽培学》《药用植物病虫害防治学》等相关课程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在亲手种植培育道地中药材中找到了学习的动力和乐趣。在这里,采摘的重点难点、制作标本的方法技巧、试管苗培育和移栽都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结合课堂理论学习、市场调研、野外辨药、实践锻炼,中药学院形成了“学研辨践”四位一体的“专业化”的特色劳动教育。民族医药学院以民族药为切入点,充分发挥专任教师的作用,开展中草药、民族药知识理论传授和劳动实践指导,发挥专业特色优势,凝聚育人合力

图片1

2.“畅享式”劳动,在劳动中品味“橘井泉香”。

学校积极响应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目标,结合学校专业特色,着力在“绿色食品”上下功夫,并将其与劳动教育相融合。护理学院结合专业特色,将教学目标与劳动育人有机整合,在教学中渗透劳动价值观,开展独具专业特色的中医养生食疗课、月子餐制作等课程,邀请专业的妇产科医生、药膳研究人员为学生尽心讲授、现场指点学生悉心受教、大胆尝试,课堂氛围甚是活跃。在这里,学生们的课堂作业色香味俱全,营养丰富,学生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畅享美食,取长补短,在提升护理技能的同时,提高动手能力和服务水平

云中的月饼很圆,云中的中药很甜,云中的学生可甜可咸。当月饼遇见中药,过往被贴上的高糖、油腻、易胖等标签通通消失。黄精玉竹、人参莲蓉、黄精金橘等丰富的月饼品类,每一口美味都和食品专业学生的勤奋学习和辛勤劳动分不开。每年中秋前夕,后勤服务集团的老师和食品专业学生异常忙碌,制皮、和、烤、装等诸多环节,为师生们订制药膳月饼药膳月饼在展现中医的传统食养、药食两用养生理念的同时,也成为了“云中味道”的一张新名片。

图片2

图片3

3.“兴趣型”劳动,在劳动中播撒“杏林芬芳”。

为了提升学生劳动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学校深入挖掘劳动活动内容,通过科普、手工制作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劳育实践活动转化为文化艺术,引导帮助学生在劳动中发现美、体验美、欣赏美、培育美。

民族医药博物馆通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博物馆的力量——传统医药的色与香”、“手抚幽香 传承青囊”、“民族扎染与养生丸制作”等系列精品活动,在科普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增强活动吸引力,提高学生参与度。每一份作品都让同学们将劳动实践与专业特色充分结合,在欢乐中劳动。劳动教育中孕育着丰富的美育因子,劳动能发现美、培育美和创造美。在劳动教育中融入文化底色,将传统文化转化为丰富的美育实践,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知民族文化的魅力,增强中医药、民族医药文化自信,这也是高校以劳育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题中之意。

图片4

4.“服务性”劳动,在劳动中感悟大医精诚”。

新时代青年学生要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第一第二临床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信息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和专业优势,从校内、校外两方面着手,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通过服务性劳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服务意识、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通过“一部手机做志愿”系统、电脑医院、智慧中医等多渠道、多路径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公益动,在活动中提高专业水平、体验专业魅力、增强专业自信,在活动中体察社会现状和民众关切。

开展“上山下乡讲健康,名医教授走边疆”、“民族医药进校园”、“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和“喜迎二十大、青春志愿行”暑期志愿活动等,学生借返乡之机围绕乡村振兴等国家发展战略深入基层一线实习考察,深入行业、企业调查学习;积极参与疫情防控、普法、传统功法进社区等志愿活动。通过视频记录、图文展示、实习报告、调研报告等方式展现实践教育成效。将思想性、实践性、服务性在沉浸式的劳动体验中激发和融合,在理论和实践结合中突出价值引领和塑造,在积极主动参与和奉献中明确个人的价值和目标。

图片5

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劳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劳动更要明确育人目标,激发大学生热爱劳动的内生动力,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学校将继续探索创新劳动教育形式,对学生的劳动素养状况进行综合评定,将劳动教育与学风建设、素质拓展相结合,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具备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劳动品质的新时代中医药人才,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本案例获云南省2023年大学生劳动教育典型案例


责任编辑:王雪清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云南中医药大学依托学校中医药特色学科专业,将生产劳动与教学实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中医药文化传承有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