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解读红旗渠精神(之三):“团结协作”字源探究

2022-12-23 14:55:11 齐航福


20世纪60年代,安阳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大干10年,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在太行山上开凿出蜿蜒曲折的红旗渠,解决了沿线人民千百年来渴盼的吃水灌溉问题,也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安阳也是甲骨文的故乡,红旗渠精神16个字在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吗?文字演变过程如何?今天推出第三篇,一起探寻“团结协作”这四个字的发展脉络。

“团结协作”是指组织起来共同做事情。其中的“协”“作”二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结”字战国文字中就有,“团”字出现得较晚,始见于《说文》小篆中。四字发展演变脉络也较为清晰(文中截图均取自李学勤先生主编《字源》,撰写者分别为冀小军、徐在国、林志强、董莲池教授,谨表感谢)。

甲骨文21.png

“团”字,小篆中才开始出现,形声字,外边的“囗”表示字义,里边的“專”表示字音。汉字简化时,里面写成了“才”,“团”字就变成了一个半记号字。

“团”的本义是指圆。许慎在《说文》中解释道:“團,圜也。”《玉篇·囗部》:“團,圆也。”“鉴团,景一”(《墨子·经下》),孙怡让认为,大概是指鉴正圜则光聚于一。“云披玉绳净,潮满镜轮团”(骆宾王《秋月》)。也指凝聚成圆形的东西,如“甘露落来鸡子大,晓凤冻作水晶团”(杨万里《三山荔枝》)。引申可指聚集,如“争驰群鸟散,斗伎百花团”(张说《东都酺宴》)。指环绕、萦绕,如“团回六曲抱膏兰,将鬟镜上掷金蝉”(李贺《屏风曲》)。此外,“团”还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单位名,军队编制单位的名称。

甲骨文22.png

“结”字,战国文字中开始出现,形声字,左边的“糸”表示字义,右边的“吉”表示字音。在后世的发展演变中,该字字形一直变化不大,只是左边的“糸”旁上部像束丝的笔划时而断开,下部像丝绪的笔划变成了三点,就成了楷书繁体的“結”字。汉字简化后,偏旁下部的三点被改写成了一提笔。

“结”字的本义是指打结。如“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周易·系辞下》),“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老子·八十章》)。可以指绳带等物打成的疙瘩、结子,如“朝有著定,会有表,衣有襘,带有结”(《左传·昭公十一年》)。也可以指编织,如“结网”。还可以引申指交结、缔结、凝结、纽结等义。

甲骨文23.png

甲骨文24.png

“协”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异体较多,最常见的是由三个“力”构成(如6),甲骨文中的“力”是古代农具“耒”的样子,三耒表示合力耕田。字形下部又有添加“口”旁者(如1),这个“口”旁,有人认为表示大地,也有人认为是盛放东西的容器,还有人认为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区别符号,说法不一。甲骨文中另有一个由“十”和“口”构成的字(如3),现作“叶”,有学者认为也是“协”的异体(今天也是“葉”的简化字)。《说文》小篆中既有三个“力”构成的“劦”,也有综合两类字形,在“劦”旁左边添加“十”的“協”。两种字形一直沿用到楷书繁体时,今天的简化字,仅保留了左边从“十”的字形,只是右边也写成了“办”的样子。

“协”的本义可能是指合力、协同,传世文献中多见这样的用例,如“尔无共怒,协比谗言予一人”(《尚书·商书·盘庚下》),“彼则惧而协以谋我,故难间也”(《左传·桓公六年》)。引申可指和谐、辅佐等义。在甲骨文中,该字大量用作祭名,指大合祭,还可借指东方风的名字。

甲骨文25.png

“作”字,初文为“乍”,关于其构形,《说文》中认为是由“亡”和“一”两部分构成,这是许慎据后世讹变的字形立说,不可信。其实,该字早在甲骨文中也已经出现,形体也不算复杂,不过对于其构形也是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外部的“竖折”是耕作土地的农具“耒”的形象,里面的“小竖折”是耕作时随庛(犁头木)而起的土块。部分形体或又追加声符“丯”(如3)。在后世的发展演变中,字形多有讹变,有的又追加“又”旁或“人”旁繁化,追加“人”旁可能会与耕作是人的活动有关。这种带有“人”旁的“作”一直沿用到今天。

“作”的本义是指耕作,如“令尹作大田”(《合集》9472正),大意是,要命令“尹”官监耕大田吗?传世文献中也有这样的用例,如“寅宾出日,平秩东作”《尚书·尧典》。“作”还可表创作、创建、制造、制作等义,如“王作三师:右、中、左”(《合集》33006),大意是,王要建立左、中、右三师吗?金文中习见的“作宝尊彝”之“作”即是制造、制作的意思。

责任编辑:王朝歌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甲骨文解读红旗渠精神,一起探寻“团结协作”这四个字的发展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