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党员队伍是如何扩大的?”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复旦附中、附属学校的老师们,济济一堂,在光华楼西主楼501室集体说课。第一位说课的老师复旦附中政治教师黄英樱一上来就抛出好几个问题。随后,她用4分钟的人民日报短视频浓缩教学,展示中国共产党百年创造的人间奇迹。在课程教学的最后环节,她给学生布置这样的思考问题“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你是否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
4月25日下午,复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工第三党支部组织生活会举行,主题为“三集三提衔接联动·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党委书记焦扬参加了组织生活并为所联系的基层党支部讲党课。校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许征出席会议。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部分领导和教师列席。会议由马院教工第三党支部书记崔涵冰主持。
会议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活动,聚焦“理想信念教育”课堂教学内容,依托“三集三提”机制,开展集体备课,通过说课评课、互学互鉴,提升教学组织水平、学情把握能力和跨学段衔接意识,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融入到思政课教学,实现党史学习和思政课建设“同频共振”,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会上,复旦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政治学科教研室结对并互赠教辅材料。
焦扬参加联系的基层党支部组织生活并讲党课:
是党史学习教育政治理论学习,也是大学中学联组“三集三提”集体备课会
焦扬表示,按照校领导联系基层院系和党支部的工作安排,联系马院教工第三党支部,获得了更多践行“一线规则”的机会,加强学校党委与思政课教师的一线联系。马院教工第三党支部依托“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建立,是教工党支部与课程教研室一体建设、立德树人与党建工作融合发展的样本。组织生活会内涵丰富、形式新颖,既是一次党史学习教育中的政治理论学习,也是一次大学中学联组的“三集三提”集体备课会。
焦扬强调,党史学习教育要学深学透,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思政课教师开展党史学习,要学立场、学方法、学理论,把学习党史同教学研究、课程建设、能力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和课程营养。“三集三提”机制要做深做好,必须加强机制建设和制度供给。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与集体备课、教学研究结合起来,带动教学组织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促进教学成果不断涌现。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要走深走实,高校必须强化服务大局的自觉。希望马院与附中充分发挥各自的领头雁作用,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围绕青年“三观”的全过程发展,扩大思政课纵向跨学段、横向跨学科的贯通联动,将新思想融入各学段思政课教学之中,教育引导当代中国青年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解读时代。
为帮助大家理解学校全局,找准政治站位、发展方位和工作定位,焦扬通报了学校党委的一些重点工作。她结合日前印发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对党支部建设提出四点要求:突出战斗堡垒作用,打造“支部建在教研室上”的成功案例,真正把党的建设与学科建设、课程建设、队伍建设融为一体;强化把关定向作用,建好“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贯通大学和中学的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制度自信教育,为青年学生奠定人生之基;发挥引领保障作用,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落实总书记“大思政课”的指示精神,扎根中国大地,用好用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这本“无字之书”,用好用活党的历史这本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学好用好“智能教育”这本“未来之书”;做实管理服务功能,建设思政课教师党员的精神家园,要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政治功能,引导思政教师深入践行总书记“四有好老师”和“六个要”的要求,密切联系群众,扎实做好党员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工作,用心用情做好新时代知识分子工作。
一堂同题课:“理想信念教育”
大学、中学老师分别这样“说”
黄英樱,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奇峰,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副主任曹金龙,以“理想信念教育”课堂教学为例,就如何将党史学习教育充分融入思政课堂的实践探索这一主题,先后进行说课展示。
黄英樱就高中思想政治课必修三《政治与法治》中的《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进行说课。“回顾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始终焕发青春活力?求知未来,超大规模政党能不能保持坚不可摧?”从学生的这两大困惑出发,她提出教学目标、重点及难点,分别介绍创设情境、师生互动、轮桌学习、探究分享、课后思考五个环节的教学流程。
张奇峰分享了《理想信念的内涵及其重要性》这一知识点的授课思路,旨在让学生提高对理想信念问题的理论认知,从而了解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从同学们在大学生活中的困惑和陈望道老校长“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故事两个切口导入,他阐释了理想的内涵、类型、特征,信念的内涵和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引出“理想信念”这一核心概念。他强调,理想信念并不是理想和信念这两个概念含义的简单叠加,而是理想信念是最高层次的理想和最高层次的信念的统一,特指科学的理想信念或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
曹金龙以《马克思主义信仰:崇高科学的理想信念》为题,聚焦回答学生们提出的“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崇高科学的理想信念”这一困惑,从而帮助学生深入认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内涵,辨析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信仰之间的本质区别。结合党的历史,他阐明正确信仰对学生成长成才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教育引导学生认同和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
评课:大学、中学老师分别这样评
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梯度上升,针对不同学情做了精心设计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教育部思政课分教指委委员、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指导组成员高国希,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政治教师、上海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上海市第四期“双名工程”攻关计划主持人、上海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指导组成员阎俊对说课展示进行点评。
在交流环节,高国希教授认为,三位老师的教学展示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梯度上升,并阐释了思政课具有的“知行合一”、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化理论于信仰。他总结道,三位老师对主题的聚焦式授课符合相应的教学对象的认知规律、身心发展特征和课程教学目标,采取了课程导入、针对学生思想实际释疑解惑的教学方式。在课程的内容改进上,高国希提出,部分概念的阐释还需更加清晰准确。
阎俊认为,三位老师针对不同学情对授课进行了精心设计。她强调,理想信念既可以是抽象完备的理论体系,也可以是具体生动的党史故事;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是先天就有、不是随意就可以得到,也不是自发产生的。研磨如何更好地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融入思政课教学,正是从事思政课教学的党员教师的责任与使命。在分享启发时,她表示:理想信念的牢固稳定和持久,必须建立在科学理性的认识基础上,必须通过实践;要把握理想信念的时空维度,既要讲好理想信念本质属性,也要讲好理想信念的时代特征;理想信念的牢固稳定和持久,要依靠真理的力量,以及人格和道德的力量。
崔涵冰简单汇报支部党史学习教育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情况。支部党员交流环节,马克思主义学院高级讲师陈果和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任帅军分享了学习体会。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