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0日晚,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闭幕,进博会期间,新闻中心为注册记者提供多语种信息咨询、举办重磅主题发布会和“与总裁面对面”专访活动,并推出多条会外采访路线。来自五湖四海的媒体记者聚集在此地,向世界展示这场国际盛宴,传播进博故事。
英语学院本硕共8名“小叶子”坚守进博会新闻中心这一重要阵地,顺利完成志愿服务。其中,4名“小叶子”参与了前台咨询服务组的志愿工作,2名“小叶子”担任会内采访组的志愿者,1名“小叶子”参与了会外采访组的工作,还有1名“小叶子”挑起综合保障组的重担。下面就让我们跟随英华“小叶子”的脚步,回顾他们在进博会的精彩瞬间。
一进入新闻中心,身着红西装的“小叶子”身影格外醒目。他们正凭借精湛的语言能力和专业水准为国内外媒体提供咨询服务,英语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赵威和吉刘雨就是其中的一员。
“从资料分发到现场答疑,每一项任务都让我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赵威是前台咨询服务组晚班的志愿者,每天14点到晚上21点,她坚守自己的岗位,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专业的语言能力完成每一次咨询任务。
早班的吉刘雨除了完成志愿者的工作任务以外,还承担了另一重任。“我作为前台咨询服务组早班的组长,还承担了额外的责任,每天准确上报前台接待媒体记者的流量信息,并精心撰写工作简报,以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与团队的高效协作。”
作为新闻中心咨询服务兼外办的志愿者,2021级本科生张欣怡和马欣萌驻守在新闻办二楼,及时响应外办老师的工作需求,协助国际媒体的接待与沟通,确保外籍记者能够顺利进行报道。在服务过程中,张欣怡不仅发挥了英语专业的语言特长,还运用了二外法语与来自法语国家的媒体记者交流,实现零障碍语言沟通。马欣萌为来到新闻中心的媒体人士、政府官员等提供了热情周到的服务,解答疑问、细心引导。同时,她也协助工作人员维护新闻中心二楼的秩序,确保人流有序、安全进出。
一“叶”知心,讲述着属于英华青年与进博会的青春故事,展示着中国青年奉献担当、自信自强的青春风貌。
2023级硕士研究生周昱祺、黄婉仪两位“小叶子”在新闻中心会内采访组担任志愿者,积极参与了“与总裁面对面”及“我的进博时间”两项采访活动。在新闻中心一楼前台及新闻发布会展板处活跃着她们青春的身影。用双语向媒体朋友推介活动内容,搜集并统计记者报名信息,两位同学凭借扎实的语言功底和专业素养赢得了与会媒体朋友的赞许。周昱祺还积极为记者们解决各类问题,包括指引展馆位置、告知媒体包领取地点以及充电宝租用服务等,为向世界展示进博风采贡献了自己的力量。黄婉仪也主动前往新闻中心的其他楼层,向记者们宣传推广上述栏目,吸引更多媒体关注并积极参与活动,共同记录和传播进博故事。
“叶”精于勤,点滴小事彰显着青年大能量,青春身影闪耀进博大舞台。英华志愿者“青”力而为,服务进博,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除了驻扎在新闻中心的“小叶子”,我们的“小叶子”还同其他志愿者一道,带领国内外记者走出会场,走进上海,参观今年市政府新闻办推出的7条会外采访线路,让国内外记者共同见证上海改革开放的成果与城市新貌,更好地发挥进博会溢出效应。
韩雨汀同学是作为会外采访组的一员。“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向记者热情推介这7条聚焦经济、文化、科技、人工智能等多领域的特色路线,这项工作看似简单,实则颇具挑战。”韩雨汀回忆道,“我们的目标是每条线路至少吸引20位记者,包括国际媒体。经过不懈努力,我们最终迎来了170人次的参与,吸引了33家媒体机构,任务得以圆满完成。”
借力进博,助力进博,同心“叶”力,共享未来。青年学子不再只是世界盛事的旁观者,更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是展示上海开放和自信的微笑窗口。
作为英院唯一一位在新闻中心综合保障组晚班的“小叶子”,顾程昊不仅要负责文档材料、物资统计及每日新闻简报等一系列工作,还机动服务于咨询及采访服务岗。“凌晨4点是我们整装出发最早的一次,清晨的空气里洋溢着青春与朝气。”回忆起开幕式的第一天说道,顾程昊笑言,“同样,作为最晚下班的一批‘小叶子’,我们在结束一天的志愿工作时亦可欣赏上海夜幕的光彩。日月相伴,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我们也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携手促进全球交流互鉴、开放合作。”
微光如豆,却“叶叶”生辉;细似涓流,亦乘风破浪。奋“进”拼“博”、乐己乐人,英华“小叶子”与“四叶草”共同成长。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