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武汉理工大学百年历程中的一大批革命先辈,以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底色和久久初心在党的革命史上留下了瑰丽篇章。红色基因,生生不灭,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在学校党史学习教育蓬勃开展之际,【理工故事】聚焦理工校史上的革命先辈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伟大革命精神,以信仰之光照亮前行之路,用如磐初心凝聚奋斗伟力。
在我校绵延百余年的办学历史上,有一位因在报考我校前身学校——湖北省立甲种工业学校的考试中位列第三而改名的知名校友,他就是郑位三,一位从大别山中走出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郑位三原名郑植槐,湖北黄安(今红安)人。1918年夏,他来武昌投考湖北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成绩优异,位列第三,他的老师因此为他改名“位三”。
郑位三
原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郑位三传记》对他在湖北省立甲种工业学校的求学经历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在武昌就读期间,他在中国共产党优秀理论家和早期青年运动领袖萧楚女等人的影响下,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期间,郑位三积极投身于武汉反帝反封建爱国主义斗争中,并参加了由恽代英、陈潭秋等创办的进步组织——利群书社,进一步学习了马克思主义。《郑位三传记》这样评价他在湖北省立甲种工业学校读书的四年:“这是他个人历史上的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在这段时间里,他更加看清了北洋军阀统治的腐败和帝国主义野蛮侵略的罪行;他受到了‘五四’革命潮流的洗礼,经受了革命斗争的锻炼;他结识了一批进步青年,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革命思想。这一切,促使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产生了革命的要求。”
1922年,郑位三毕业回乡,参加革命,于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领导组建了黄安农民自卫军。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黄安地区革命队伍遭受重创,中共黄安县委常委只剩郑位三一人。危急之下,郑位三坚定地站出来,重建中共黄安县委,代理县委书记,组织领导黄安秋收暴动,揭开了黄麻起义的序幕。1928年至1932年间,他参与领导鄂豫皖根据地和红军的建设。
1932年10月,在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之际,郑位三临危受命,挑起领导鄂东北革命斗争的重担,大力支持重建红二十五军。
1934年11月,郑位三任红二十五军政治部主任,随军长征,转移到陕南,参与创建鄂豫陕根据地,并在红二十五军主力继续转移的情况下,留在陕南坚持武装斗争,不仅成功保住了根据地,还将部队从数百人发展到了两千多人。1937年春,郑位三到达延安。
1937年,郑位三(左二)与红四方面军老战友徐海东(右二)等在延安合影
抗日战争爆发后,郑位三奉命从延安重返鄂豫皖,出任鄂东北特委书记等职,并于1940年2月兼任新四军第四支队政委。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二师政委兼皖东军政委员会书记,同师长张云逸等领导所部开展敌后抗日武装斗争。1943年秋,作为中共中央中原局代表,被派往新四军第五师活动的豫鄂边抗日根据地,参加党政军的领导工作。1945年6月,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
1944年,郑位三(中)与李先念(右)、陈少敏(左)合影
1946年6月,国民党悍然发动内战,围困、进攻中原解放区。郑位三作为中原军区政委,同中原军区司令员李先念等组织领导了彪炳史册的“中原突围”,保存了革命力量,从战略上有力策应了其他解放区部队的作战。
1949年9月,郑位三作为中国共产党16名正式代表之一,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0月,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此后,郑位三在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再次当选中央委员,并连续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二、三、四届常务委员。
因长年辗转征战,郑位三健康状况较差,新中国成立后因病修养,退出了领导工作岗位,但享受国家领导人待遇。
1975年7月27日,郑位三在北京逝世,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李先念、徐向前等参加了追悼会。邓小平主持追悼会,李先念致悼词,悼词对郑位三给予了高度评价:“郑位三同志是我们党的一位革命老战士,几十年来,积极工作,艰苦奋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来源:档案馆、党委宣传部 撰稿:黎江东、牟凯旋
参考文献:
[1]刘光明.郑位三传记[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88.
[2]湖北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郑位三百年诞辰纪念文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小资料】湖北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历史沿革
湖北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源于1898年晚清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湖北工艺学堂,1907年更名为湖北中等工业学堂,1914年更名为湖北省立甲种工业学校,1935年更名为汉阳高级工业学校,1950年更名为武昌高级工业学校。1952年,武昌高级工业学校土木科与湖南高级工业学校土木科等合并组建中南建筑工程学校。至1958年,中南建筑工程学校发展为武汉建筑工业学院。武汉建筑工业学院先后于1960年、1965年分别更名为武汉城市建设学院、武汉建筑工程学校,并于1971年与北京建筑工业学院合并组建湖北建筑工业学院。1978年学校更名为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1985年更名为武汉工业大学。2000年5月27日,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合并组建武汉理工大学。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