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党史人人讲|1975——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2021-07-27 09:40:35 姚仁逸

1975年11月26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11月29日,完成预定任务后,成功返回。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

6ae8a90e8e8ef31a18822efcd35a295.png


“东方红,太阳升……”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上了太空。在“东方红一号”的光辉下,“返回式一号”就不广为人知了。

我们走在路上可以“迷途知返”,对天气变化可以“未卜先知”均是返回式卫星的研发帮我们突破了道路,得以让我们可以测绘地理,预测天气,精准定位。在美国掌握航天飞机技术之后,抛弃了这项技术。我国却在这这项技术基础上发展了太空行走、“天宫问世”、“嫦娥奔月”和“祝融登星”。

祁思禹身体精瘦、头发花白,退休前他是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高级工程师。1967年,他接到了一项重要任务——负责返回式卫星测控和回收方案的编程。

f3b9708e8635847c15f9700297a159f.png


“以前发射的航天器就像送入空中的信号弹,送出去回不来,而返回式航天器则是我们放出去的风筝,放出去还要收回来。”祁思禹介绍,返回式航天器要在预定的时间和路线顺利着陆,要经历调姿、制动、变轨、防热、开伞等一系列技术难关。尤其在着陆时,受落区地理、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理论落点与实际往往有偏差,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搜寻回收工作难度很大。祁思禹带领轨道组的技术人员,花了整整5年,人工编制和修改了近4万条指令程序,黑发熬出了银丝。

1975年11月26日,第一颗返回式卫星顺利升空。上天不易,返回更难。当时,只有前苏联和美国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而且是经过多次失败后才取得成功的。我国能否首战告捷,航天测控十分关键。

按计划,卫星将在发射3天后回收。这时,一个意外的难题出现了,“卫星气压产生波动”,如果失控,后果不堪设想。当时有人建议提前回收。在现场指挥的钱学森将祁思禹叫了过去,问:“有人主张今天就回收,北京在等待答复。”祁思禹胸有成竹地回答:“依我们的计算结果,可以按计划回收。”钱学森一锤定音:“向北京报告,第三天回收。”最终卫星按计划安全回收。

这一时期,围绕返回式卫星任务进行的二期工程建设,我国形成了以渭南为中心,湘西、喀什、拉萨等固定站和前置遥测站等三个活动站组成的近地卫星测控网,并在信息流程设计、轨道计算精度、回收测控软件方案设计和程序编制、计算机管理程序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能有今天的辉煌,在于前人科学家的孜孜不倦的技术探究为我们打下来了坚实的基础,航天人的精神与面貌从此独树一帜。

a5804eab698d9f294160cd7f17a88e9.png


5月15日电 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成功。相信在未来,我们也会一步步沿着航天英雄们、科学家的足迹走向更广袤的宇宙。

史料出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大众网

责任编辑:王定煜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百年党史人人讲|1975——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