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学习党的历史,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坚定共产主义信仰,这是新时代青年人的责任和担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在学习生活和学生工作中时刻坚守信仰与信念,真正实践青年兴、国家兴,青年强、国家强。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全国青联十三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七大的贺信和党中央致词精神,落实“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倡议,英语学院团委、学生会于2021年4月22日召开全体成员培训大会。会上邀请上海外国语大学学生理论宣讲团成员,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张敏辉、英语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徐萌、2019级硕士研究生尤心哲以“信仰的传承——从外国语学社到外国语大学”为主题带领同学们重回共青团旧址,重温渔阳里精神,重现上外人的使命与担当。英语学院团委书记李秀秀老师做总结,对团委、学生会的学生工作提出要求与期许。
信仰的传承——从外国语学社到外国语大学
大会伊始,张敏辉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始追溯“渔阳里的记忆”。革命的薪火在这里点燃,青春的信仰在这里启航。渔阳里的标志性建筑是承载历史革命传奇的石库门,里面一条弄堂贯通南北。因建成年代不同,一南一北有两个渔阳里,它们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不同凡响的地位,蕴藏着重要的历史记载。老渔阳里是中共星火初燃之地、《新青年》编辑部所在地、中国共产党的孕育之地。而新渔阳里6号孕育了中国共青团的诞生。1920年9月,外国语学社在这里成立,成为当时学习俄语和先进革命理论,掩护革命活动的重要基地。
随后,徐萌介绍了一百多年前外国语学社的故事,并由此讲述“上外人的初心”。当时中国急需为一批革命干事和进步青年提供语言培训(俄语为主),为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打下基础。陈独秀先生委托杨明斋先生创办外国语学社,号召有志中国青年团员为留学莫斯科做准备。杨明斋在俞秀松的帮助下建立了外国语学社,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学校的问世。从上外师生编创的微团剧《渔阳星火》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学员罗亦农、任弼时、刘少奇等除了学习俄文,还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课程,并加入工读互助团,学习生活艰苦却充实。大部分学员在莫斯科留学回国后,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做出巨大贡献。他们身上百折不挠,敢为人先的精神,以及为中国事业奋斗一生的信念和使命值得我们每个外语人学习。
最后,尤心哲强调了从老渔阳里到新渔阳里、由外国语学社到外国语大学的精神延续,向同学们深入阐释“上外人的使命”。1949年,时任上海市长陈毅同志倡导创办一所培养俄语人才的学校,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上海俄文学校(上外前身)因此成立,第一任校长为多年从事俄语新闻编译工作的姜椿芳先生。在担任校长两年多时间里,成立“语文工作队”,支援抗美援朝;又成立“翻译国家队”,北上翻译马列著作。以姜椿芳先生为首的这群上外人是中央编译局的中坚力量。尤心哲以曾任校长戴炜栋教授带领团队制定教学大纲、编写英语教材、培训外语教师的例子阐释,上外的历史紧扣国家发展战略。戴炜栋教授曾说:“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最主要在于其对国家、对社会做出的贡献。”作为一名上外人,我们需要开拓国际视野,厚植家国情怀,肩负使命担当,“人总要把自己生命的精华都调动起来,倾力一搏……”在新时代,做好自己,学好专业,发挥小我的力量为身边人带去美好,为社会发展献言献策,为祖国强大发言发声,这就是我们外语人的初心和使命。
团委、学生会工作总结与期许
团委书记李秀秀老师为本次全体培训会进行总结。首先感谢学生理论宣讲团成员将渔阳里的初心娓娓道来,迎接建党百年之际,我们也在追寻跨越百年的初心传承。本次培训会是“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学习教育的一部分,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在英语学院人文化改革的转型期中,团委、学生会是同学们的第二课堂,也是学生会工作人员“我为同学做件事”的重要实践平台,在学生工作中,同学们要树立宗旨意识和改革创新意识,树立崇高的时代使命感和集体荣誉感,提升工作能力,增强有温度地为同学们服务的本领,用心投入,有所思考,收获锻炼,取得提升。
党史教育培训会结束后,李老师及团委副书记尤心哲召开团委、学生会主席团及部长例会,再次强调服务意识、责任意识与大局观念的重要性,充分发挥组织活力,提高团学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鼓励大家无惧“内卷”,平衡好学业生活和学生工作,坚定理想信念,培育高尚品格,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