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坝战役是南昌起义部队撤出南昌进入广东后经历的一次异常激烈的战斗。
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后,起义军主动撤离南昌,南下广东,意图依靠海陆丰农民运动的基础,重整旗鼓。起义军于9月18日进抵广东大埔县城,随后作出分兵部署:周恩来、贺龙等率领主力向潮州、汕头进发;第九军副军长朱德率领第十一军二十五师和第九军教导团共约3000多人,据守三河坝,掩护主力南下。国民党钱大钧部约两万余人,由今梅州市梅县区松口扑向三河坝。10月1日,扼守东岸的起义军部队在朱德和二十五师师长周士第、党代表李硕勋等人的指挥下,利用笔枝尾山天险,坚守阵地,与敌人激战三昼夜,歼敌数千人,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诗篇。
三河坝战役有效地阻击了敌人,掩护了主力军,并且保存了南昌起义军宝贵的有生力量,播撒了革命的火种。在敌众我寡、弹少援绝的险恶情况下,为了保存实力,指挥部决定采取“次第掩护,逐步撤退”,把主力撤走,保持有生力量2000人。队伍的一部分转移到广东海丰、陆丰与当地的起义农民武装会合;另一部分由朱德率领经江西转移到广东北部,后转入湖南南部并成功发动湘南起义。1928年4月28日,朱德率领这支队伍到达江西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军胜利会师,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开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念的伟大实践,揭开了中国革命武装斗争新的一页。
参加南昌起义的萧克将军曾对三河坝战役这样评述:“没有三河坝战役,就没有后来的井冈山会师,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亦将重写。”粟裕将军亦评说:“它不仅对于坚持井冈山地区的斗争,而且对尔后建立和扩大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推动全国革命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三河坝战役充分彰显了起义军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起义军毫无惧色,充分利用隔江的优越条件,制定“半渡而击”的战术,许多满载士兵的船只在河中央被起义军击沉,从而重创敌人,使起义部队紧紧地钳住了钱大钧部。起义军撤退时,担负掩护部队撤退的二十五师七十五团第三营蔡晴川营长率领全营起义军迎来三河坝最惨烈的一战。敌人以炮火狂轰滥炸笔枝尾山,一万多敌人从四面包围阵地。起义军勇士们不怕牺牲、奋勇抵抗,没有一个后退,表现出誓死杀敌的英勇气概。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阻击了敌人的多次猛攻,胜利完成了阻击掩护任务。全营200多名勇士,在打完最后一颗子弹、甩完最后一颗手榴弹和拼尽最后一口气后,除极少数幸存者外,全部壮烈牺牲。
起义军官兵浴血奋战,铸就了“信念坚定、勇于担当,军民同心、誓死杀敌,务实探索、薪火传承”的三河坝战役精神,立起了一座伟大的精神丰碑,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救国救民的革命初心。战斗的硝烟虽已散去,但起义部队留下的宝贵精神永载史册,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作者系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