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口译研究沙龙9月份讲座顺利进行

发布时间:2022-10-28 09:43:50

9月27日晚,口译研究沙龙系列讲座(2022年第5期)于腾讯会议平台顺利进行。本期沙龙主讲人为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詹成教授,逾200位师生参与了本期沙龙活动。


本期沙龙围绕“评价理论视角下的译员主体性研究”这一主题展开,詹教授阐述了对译员主体性认识和研究的发展、评价理论在翻译领域的应用历史和框架,并结合基于语料库的研究课题对译者主体性进行了深入解读,主要涉及评价资源的分布特征与评价意义的再实例化两个角度。

詹教授以历史上口译场景的“礼仪之争”为引,介绍了口译中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即由于译员的参与和话语的加工,很可能对于人际交互的行为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后,詹教授谈到了译员角色在研究者眼中由传统意义上的“传声筒”向“文化掮客”的转变,并对译者主体性的概念进行了阐释,即受到边缘主体或者外部环境以及自身视阈的影响和制约,为满足译入语文化需要,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主观能动性;在口译界则表现为,译员基于不同语言文化规范、口译规范与伦理、自身认知图式和思维方式,为达到当事各方交际目的,在口语活动中体现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谈到关于译员主体性的研究,詹教授表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有许多相关研究,但大部分都围绕着社区口译展开,因为在社区口译中,译员作为“文化掮客”角色的显现更为突出。也有一些研究是关于会议口译的,但由于会口更加规范,话语的交互过程真实性更强,译员角色发挥不那么明显。不过,有学者提出,虽然会口译员无法进行交际互动的管理,但也能通过语言的选择来呈现自我。詹教授还表示,由于会口译员的主体性常隐匿于易于表达的细微之处,所以要对译员的话语行为和语言选择做更加深入的分析,这也是为何詹教授认为从语言学角度、基于语料的研究仍有一定的空间和意义。

 随后,詹教授结合自建小型语料库研究课题,对外长记者会中的译员主体性从评价资源的分布特征和评价意义的再实例化角度进行了分析,涉及态度资源差异、介入资源差异、级差资源差异、耦合改变、投入程度调整等。他表示,研究表明在外长记者会这种在政治外交场域中比较受欢迎和受关注的一种会议口译场合,译员通过加强对政府行为积极估值性的建设,增加对政府行为可靠性的判断,可以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威望;与此同时,通过增加对于某些破坏和平稳定国家的主体行为的消极估值性评价,又增加了对这些行为的消极恰当性判断和谴责,这可以体现出译员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服务于主流意识形态下的国家利益。

在最后的问答环节,参会老师和同学们踊跃提问,詹教授就译员调整投入程度、译员身份建构解读视角、语料标注和分析等多个方面与大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本次口译沙龙讲座生动具体,在与会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中顺利落幕。

主讲人简介

詹成,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系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资深会员,也是世界译联(FIT)和国家人社部认证的同声传译员,有20余年国际会议口译工作经验。是中国翻译协会口译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广东省翻译协会理事、广东省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翻译专业分委员会副主任。

2004年被评为南粤优秀教师,2008年荣获“中国翻译事业优秀贡献奖”,2012年被评为广州十大杰出青年,2014年荣获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四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口述影像训练对口译认知加工能力的效应研究”。出版有《政治场域中口译员的调控角色》《口译教学理念与实践》等五部专著,在Interpreting、《外语界》《中国翻译》《上海翻译》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40余篇论文,编写十部国家级规划教程,是国家级精品课程“英语口译(课程系列)”主讲教师和国家级教学团队核心成员。


相关推荐 换一组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9月27日晚,口译研究沙龙系列讲座(2022年第5期)于腾讯会议平台顺利进行。